《俞提舉挽詩二首》 洪咨夔
一身雖物外,萬國尚眉頭。
遺老幾何在,耆英只麼休。
問天天不語,江闊莫云愁。
作者簡介(洪咨夔)

洪咨夔,(1176~1236),南宋詩人,漢族人。字舜俞,號平齋。於潛(今屬浙江臨安縣)人。嘉泰二年(1202)進士。授如皋主簿,尋為饒州教授。作《大治賦》,受到樓鑰賞識。著作有《春秋說》3卷、《西漢詔令攬鈔》等。
《俞提舉挽詩二首》洪咨夔 翻譯、賞析和詩意
《俞提舉挽詩二首》是宋代洪咨夔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蒼鶴獨立在山頂,清晨的陽光照耀。黃花栗樹中秋季的景色。雖然我身在物外,但萬國的事務仍然牽動我心。留下的老人們還有多少,僅剩下的耆英們又何去何從。我向天空詢問,天空卻沒有回答。江水寬闊,無云的天空不會感到憂愁。
詩意:
《俞提舉挽詩二首》通過描繪自然景色和表達內心的思索,抒發了洪咨夔對世事變遷和個人命運的感慨。詩中以蒼鶴、黃花栗樹、天空和江水等景物為背景,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的觀察和感受。作者身處物外,但仍對萬國的事務憂心忡忡,關注世事的變遷。同時,詩人追問天空,卻得不到回答,暗示人類對于宇宙的困惑和無知。最后,詩人以寬闊的江水和無云的天空來象征自己的心境,表達了一種豁達、無愁的心態。
賞析:
《俞提舉挽詩二首》以簡潔、凝練的語言,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和對人生的思考,展示了詩人對世界的獨特感受和對人生命運的思索。詩中的山、鶴、花、樹等意象,以及作者自問自答的方式,使得詩詞充滿了哲理和深思,頗具意境。詩人以蒼鶴、黃花栗樹等自然景物作為寫景的載體,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繪,反映了作者對自然的熱愛和對世事的關注。同時,詩人對于天空和江水的描繪,以及對天空的詢問,突出了人類對宇宙的思考和對命運的追問。整首詩意境深遠,抒發了作者對人生的思考與感慨。
《俞提舉挽詩二首》洪咨夔 拼音讀音參考
yú tí jǔ wǎn shī èr shǒu
俞提舉挽詩二首
cāng hè gū shān xiǎo, huáng huā lì lǐ qiū.
蒼鶴孤山曉,黃花栗里秋。
yī shēn suī wù wài, wàn guó shàng méi tóu.
一身雖物外,萬國尚眉頭。
yí lǎo jǐ hé zài, qí yīng zhǐ mó xiū.
遺老幾何在,耆英只麼休。
wèn tiān tiān bù yǔ, jiāng kuò mò yún chóu.
問天天不語,江闊莫云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