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八絕》 蘇轍
誰能終不睡,爛醉羽觴飛。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中秋夜八絕》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中秋夜八絕》是蘇轍(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秋夜八絕
看久須扶立,
行貪遂失歸。
誰能終不睡,
爛醉羽觴飛。
中文譯文:
長時間凝視需扶立,
行動貪欲卻失去歸宿。
有誰能夠一直不眠,
痛飲美酒,羽觴飛舞。
詩意和賞析:
《中秋夜八絕》描繪了一個中秋之夜的景象,表達了詩人蘇轍對人生和欲望的思考。
首聯“看久須扶立,行貪遂失歸。”意味著人們長時間凝視某物或追求某種欲望,往往會使自己陷入迷茫和失去原本的歸宿。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對人們追求物質欲望的警示,暗示著過度追求欲望會讓人迷失自我。
次聯“誰能終不睡,爛醉羽觴飛。”則表達了詩人對人們對于享樂和糜爛生活的向往。詩中的“誰”代表了所有人,詩人希望有人能夠堅持不睡,不放棄追求,痛飲美酒,把握當下的歡愉,羽觴飛舞,象征著人們對自由和快樂的追求。
整首詩用簡練的語言、直接的意象,表達了蘇轍對于人性和生活的思考。他通過對欲望和享樂的反思,提醒人們要保持理智,不要被物欲迷惑,同時也表達了對自由和快樂的向往。
總體而言,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傳達了深刻的思考和警示,展示了蘇轍獨特的詩人眼光和對人性的洞察力。
《中秋夜八絕》蘇轍 拼音讀音參考
zhōng qiū yè bā jué
中秋夜八絕
kàn jiǔ xū fú lì, xíng tān suì shī guī.
看久須扶立,行貪遂失歸。
shuí néng zhōng bù shuì, làn zuì yǔ shāng fēi.
誰能終不睡,爛醉羽觴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