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者誠希》 韓愈
行行天未曉,攜酒踏明月。
作者簡介(韓愈)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知音者誠希》韓愈 翻譯、賞析和詩意
《知音者誠希》是唐代文學家韓愈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知音者誠希,念子不能別。
行行天未曉,攜酒踏明月。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知音的渴望和對友誼的珍視。作者希望能夠找到能夠真正了解自己的知己,而且他內心深處對于與知音分離的憂慮和不舍之情。詩中描述了作者在清晨時分出行,帶著酒壺漫步在明亮的月光下,寓意著他希望與知音共同分享美好時刻,共度人生的旅程。
賞析:
1. 知音之希求:詩的開頭表達了作者對知音的真摯渴望,這種知音是能夠真正理解自己內心世界的人,共同分享喜怒哀樂的朋友。知音在古代詩詞中常被賦予特殊的意義,被認為是一種寶貴的情誼。
2. 念子不能別:這句表達了作者對與知音分離的憂慮和不舍之情。作者希望與知音始終在一起,無論何時何地都不分離,共同面對人生的挑戰和困境。
3. 行行天未曉,攜酒踏明月:這兩句描繪了作者在清晨時分外出的情景。行行天未曉意味著作者在黎明前出行,天還沒有完全亮起來,暗示了作者追求知音的決心和執著。攜酒踏明月則是一種意境的描繪,作者帶著酒壺在明亮的月光下行走,暗示了他希望與知音共同享受美好時刻,把握人生的幸福。
總體而言,《知音者誠希》表達了作者對知音的渴望和對友誼的珍視,詩中的清晨和明月意象增添了一種美好的意境,將情感與自然景色相融合,給人以愉悅和溫馨的感受。這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內心深處對于知音和友誼的向往,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和藝術美感。
《知音者誠希》韓愈 拼音讀音參考
zhī yīn zhě chéng xī
知音者誠希
zhī yīn zhě chéng xī, niàn zi bù néng bié.
知音者誠希,念子不能別。
xíng xíng tiān wèi xiǎo, xié jiǔ tà míng yuè.
行行天未曉,攜酒踏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