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懊憹歌(五首)》 劉基
苦心無人知,苦口淚沾襟。
作者簡介(劉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漢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后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并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于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臺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
《懊憹歌(五首)》劉基 翻譯、賞析和詩意
《懊憹歌(五首)》是明代詩人劉基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食蘗苦在口,食蓮苦在心。
苦心無人知,苦口淚沾襟。
譯文:
吃蘗在口中苦,吃蓮在心頭苦。
苦心無人理解,苦口淚濕衣襟。
詩意:
這首詩詞揭示了一種內心的痛苦和無奈。詩人劉基以吃蘗和吃蓮為比喻,表達了他在世俗中經歷的種種困境和壓力。蘗和蓮都是植物的一部分,蘗指的是植物的芽,蓮指的是蓮花,它們分別代表了物質和精神上的困苦。整首詩透露出一種孤獨和無助的情感,表達了詩人對于自己的辛酸心境的無奈和無法傾訴的苦悶之情。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練的語言表現了作者內心的痛苦和無助。通過對食蘗和食蓮的比喻,詩人將自己的心境與現實生活中的困境相聯系。他的心境猶如吃蘗和吃蓮一般苦澀,但這種苦澀卻無人能夠理解。"苦心無人知"表達了詩人內心的無奈,他的辛勞和付出沒有得到他人的認可和理解。"苦口淚沾襟"則揭示了詩人內心的悲傷和無助,他的辛酸之淚滴濕了衣襟。整首詩詞以簡潔的文字展示了詩人內心的痛苦情感,通過對比喻的運用,使得讀者能夠深入感受到詩人的心境,體味到他的辛酸和無助。
《懊憹歌(五首)》劉基 拼音讀音參考
ào náo gē wǔ shǒu
懊憹歌(五首)
shí niè kǔ zài kǒu, shí lián kǔ zài xīn.
食蘗苦在口,食蓮苦在心。
kǔ xīn wú rén zhī, kǔ kǒu lèi zhān jīn.
苦心無人知,苦口淚沾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