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巖雜詠·坳池》 曾協
寧知一勺水,清潤入千峰。
作者簡介(曾協)
曾協(?-1173)字同季,號云莊。南豐(今屬江西省)人。南宋詩人。著名宋朝官吏。曾肇之孫。曾鞏之侄孫。宋紹興年間,舉進士不第,以蔭授長興、遷嵊縣丞,繼為鎮江、臨安通判。孝宗乾道七年(1171)知吉州,改撫州(《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一之五四、 五五),終知永州(今湖南零陵)。乾道九年(1173)卒。善詩文。世稱“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纮、曾協、曾敦)。
《紫巖雜詠·坳池》曾協 翻譯、賞析和詩意
紫巖雜詠·坳池
峭絕崩云處,
泓澄忽此逢。
寧知一勺水,
清潤入千峰。
【中文譯文】
紫巖之中的雜詠·坳池
峭巖高聳,云霧翻滾之處,
泓泉清澈,突然遇見。
誰能知曉一勺水,
潤澤清澈,流入千峰之中。
【詩意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名為「坳池」的景觀。詩中以短小的篇幅展示了作者對自然景色的細膩感受。詩人曾協以峭巖高聳、云霧翻滾的描寫,形容了紫巖峻峭的地貌和濃厚的云霧氛圍。接著,忽然出現的泓泉清澈明亮,給整個景色增添了一絲清新的色彩。
在這片高聳的峭巖之間,作者發現了一個坳池,坳池中的水清澈而純凈。詩人提出了一個問題,他問道:「誰能知曉一勺水?」這句話表達了詩人對這片自然景色中微小細節的關注和敬畏之情。一勺水雖微不足道,但它所帶來的清潤和潤澤卻能流入千峰之中,給大自然增添了生機和美感。
整首詩以簡練的文字勾勒出了峭巖和泓泉的景象,通過對微小細節的觀察,詩人傳達了對自然的贊美之情。這首詩引發讀者對自然之美和人與自然之間微妙關系的思考,同時也展示了宋代詩人對自然景色的敏感洞察力。
總之,這首詩詞以簡潔而質樸的語言,展現了詩人對自然景色的獨特感悟,同時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微小之美的欣賞和珍視。
《紫巖雜詠·坳池》曾協 拼音讀音參考
zǐ yán zá yǒng ào chí
紫巖雜詠·坳池
qiào jué bēng yún chù, hóng chéng hū cǐ féng.
峭絕崩云處,泓澄忽此逢。
níng zhī yī sháo shuǐ, qīng rùn rù qiān fēng.
寧知一勺水,清潤入千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