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樟亭驛》 白居易
月明何所見,潮水白茫茫。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宿樟亭驛》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宿樟亭驛》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夜半樟亭驛,
愁人起望鄉。
月明何所見,
潮水白茫茫。
詩意:
這首詩以旅行途中宿樟亭驛的夜晚為背景,表達了詩人離鄉在外的思鄉之情。詩人在夜半醒來,望著遠方的故鄉,心中充滿了愁緒。月光下,他茫然不知所見,只看到潮水白茫茫一片。
賞析:
《宿樟亭驛》是一首富有離愁別緒的詩詞,通過描繪夜晚的景色和詩人內心的感受,表達了離鄉客居的苦悶和思鄉之情。
首句“夜半樟亭驛”,直接點明了詩人夜宿的地點,樟亭驛是旅途中的一個驛站。夜半時分,寂靜的驛站中,詩人感到思鄉之情油然而生。
第二句“愁人起望鄉”,揭示了詩人內心的痛苦和渴望。在異鄉漂泊的詩人,面對陌生的環境和人群,心中充滿了對故鄉的思念,無法入眠,只能起身凝望。
接下來的兩句“月明何所見,潮水白茫茫”,通過月光和潮水的隱喻,表達了詩人內心的迷茫和無助。月光照耀下,詩人茫然地望著遠方,不知所見;而潮水白茫茫一片,則暗示著詩人在陌生的環境中感到迷茫和孤獨。
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詩人在異鄉夜宿時的心境,展示了他對故鄉的深深思念和離鄉客居的孤寂感。這首詩詞通過抒發詩人內心的情感,讓讀者感受到離鄉背井的辛酸和無奈,以及對家鄉的深情厚意。
《宿樟亭驛》白居易 拼音讀音參考
sù zhāng tíng yì
宿樟亭驛
yè bàn zhāng tíng yì, chóu rén qǐ wàng xiāng.
夜半樟亭驛,愁人起望鄉。
yuè míng hé suǒ jiàn, cháo shuǐ bái máng máng.
月明何所見,潮水白茫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