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 司空圖
亦應知暮節,不比惜殘春。
作者簡介(司空圖)

司空圖(837~908)晚唐詩人、詩論家。字表圣,自號知非子,又號耐辱居士。祖籍臨淮(今安徽泗縣東南),自幼隨家遷居河中虞鄉(今山西永濟)。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應試,擢進士上第,天復四年(904年),朱全忠召為禮部尚書,司空圖佯裝老朽不任事,被放還。后梁開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弒,他絕食而死,終年七十二歲。司空圖成就主要在詩論,《二十四詩品》為不朽之作。《全唐詩》收詩三卷。
《重陽》司空圖 翻譯、賞析和詩意
《重陽》中文譯文:
菊花開放仍然受雨阻,
蝴蝶情意深于人。
同樣應該知道,秋天的時候,
并不比春天舍不得殘留。
詩意和賞析:
《重陽》這首詩描繪了重陽節的景象。重陽節是農歷九月初九,是中國傳統的節日之一,也是尊老敬老的重要節日。詩中的菊花開放卻被雨水阻止,蝴蝶深情地停在人身上,表達了作者對秋天和重陽節的獨特感悟。
詩的第一句“菊開猶阻雨”,暗喻菊花的堅強和頑強,即使受到雨水的阻礙也能綻放出美麗。第二句“蝶意切于人”,則表達了蝴蝶對人的依戀和情感之深。蝴蝶是春天的代表,而它在秋天依然停留在人身上,顯示了詩人對秋天的情感寄托。
最后兩句“亦應知暮節,不比惜殘春”蘊含了深刻的思考。秋天作為一年中的“暮節”,即將迎來寒冷的冬天,但是詩人并不因此而遺憾或惋惜。他認為,人們應該懂得珍惜每個季節的美好,而不是過于留戀春天的繁華。這也表達了作者的豁達和對生活的積極態度。
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秋天和重陽節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秋天和重陽節的獨特感悟和對生活的積極態度。詩歌意境深遠,給人以啟發和思考。
《重陽》司空圖 拼音讀音參考
chóng yáng
重陽
jú kāi yóu zǔ yǔ, dié yì qiè yú rén.
菊開猶阻雨,蝶意切于人。
yì yīng zhī mù jié, bù bǐ xī cán chūn.
亦應知暮節,不比惜殘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