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羅隱
雖然未得和羹便,曾與將軍止渴來。
作者簡介(羅隱)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梅》羅隱 翻譯、賞析和詩意
《梅》是唐代詩人羅隱的作品。下面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天賜一抹胭脂腮頰上,
瓶中傲然矜持,如笛哀。
即便未能成為佳肴的一部分,
曾與將軍頓悟良謀。
詩意:
《梅》這首詩通過描繪梅花的形象,表達了詩人自身的哀愁和孤寂之情。詩中的梅花獨立高雅,與眾不同,象征了詩人內心中的獨立意志和獨特的個性。梅花的純潔、堅強和堅守獨立的品質,與詩人自身的境遇產生了共鳴。
賞析:
這首詩以梅花為主題,通過梅花的形象傳達了詩人內心的孤寂與隱約的哀愁。詩人將梅花賦予了一種傲然矜持的形象,形容梅花如同盛裝的胭脂,堅毅而優美。詩人通過形象的描寫,表達了自己的孤獨和無奈,詩意深沉。詩的最后兩句,詩人以將軍頓悟良謀的形象來暗示自己,并表達了自己與將軍一樣,無論境遇如何,都能堅守初心,堅定自我。整首詩以木蘭辭的形式,表達了詩人對自己內心堅強的期待和自信。同時,通過梅花的形象,也展現了詩人對自然界中堅毅與美麗的贊美。
總的來說,這首詩通過梅花這一形象生動地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孤獨與堅強。梅花傲然獨立的形象象征了詩人個性中的堅守和獨特,同時也展示了作者對自然界中的美麗和堅毅品質的贊美。
《梅》羅隱 拼音讀音參考
méi
梅
tiān cì yān zhī yī mǒ sāi, pán zhōng lěi luò dí zhōng āi.
天賜胭脂一抹腮,盤中磊落笛中哀。
suī rán wèi dé hé gēng biàn, céng yǔ jiāng jūn zhǐ kě lái.
雖然未得和羹便,曾與將軍止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