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 羅隱
自從魯國潸然后,不是奸人即婦人。
作者簡介(羅隱)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淚》羅隱 翻譯、賞析和詩意
《淚》是唐代詩人羅隱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描述了作者感嘆自己多年來飽受誹謗、傷害之苦,并表達了對當時社會道德敗壞的悲憤之情。
詩詞的中文譯文大致是這樣的:
逼臉橫頤咽復勻,
扭曲的面容,頸項飽受打壓,
眼淚不停地滴下。
也曾讒毀也傷神,
無論是誹謗還是傷害都讓我心神受損。
自從魯國潸然后,
從魯國分別之后,
不是奸人即婦人。
我所遭遇的,不是奸詐的男性,就是貞狀的女性。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在當時社會中的困境和心情。他被人們的誣蔑和傷害逼得悲傷不已,淚水不斷地流淌。他深感自己遭受了來自男性和女性的不公正待遇,從而對社會的道德狀況感到憤慨。
通過這首詩詞,羅隱揭示了唐代社會中誹謗和傷害的普遍存在,暗示了社會的道德敗壞和對個人心靈造成的傷害。詩人通過自身經歷,以淚水為媒介,表達了對這種社會現象的不滿和諷刺。整首詩意深刻、凝練,通過簡練的句子和意象,傳達了作者內心的苦楚和無奈。
這首詩詞描繪了對個人遭遇和社會現象的思考和抱怨,展示了唐代社會的陰暗面,也讓讀者感受到作者內心的痛苦與矛盾。羅隱以他獨特的視角和才華,創作了這首富有情感和社會關懷的詩詞,使讀者對當時社會的道德風氣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淚》羅隱 拼音讀音參考
lèi
淚
bī liǎn héng yí yàn fù yún, yě zēng chán huǐ yě shāng shén.
逼臉橫頤咽復勻,也曾讒毀也傷神。
zì cóng lǔ guó shān rán hòu, bú shì jiān rén jí fù rén.
自從魯國潸然后,不是奸人即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