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 羅隱
作者簡介(羅隱)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蟬》羅隱 翻譯、賞析和詩意
《蟬》是唐代詩人羅隱創作的一首詩。下面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蟬,白天和夜晚工作不停歇,
為了發出聲音,它借用你的絲線。
風停在樹上瞇眼睛,
太陽渾身濕透,現在是這樣的。
應該忘掉昔日的濁泥。
詩意與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蟬的生活狀態,表達了一種宿命的感覺。蟬在白天與夜晚不停地鳴叫,作者將其形容為白天和夜晚的工作。詩中出現了“君聲調借君緌”的句子,暗示著蟬需要借用其他事物(君緌)來發出聲音。這里的“君緌”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指蜘蛛網,蟬通過絲線借用蜘蛛網發出聲音;另一種解釋是指詩人希望借用自己的聲音來發出蟬的聲音,表達了蟬與詩人的聯系與共鳴。
詩的最后兩句“風棲露飽今如此,應忘當年滓濁時”則表達了一種觀察現象而得出的結論。蟬在風中棲息,體驗著露水的滋潤,以此來形容當下的美好。而“當年滓濁時”則指的是蟬的幼蟲期,這與蟬化蛹成蟲的過程有關,蟬的幼蟲經歷了“滓濁”時期才得以成長為美麗的蟬。詩中暗示了人們應當忘記過去的困苦與痛苦,享受當下的美好。
整首詩通過對蟬的描繪,抒發了對生活的感悟和對當下美好的珍視。蟬作為一個象征,通過它的聲音與生命經歷,呼應了詩人對生活的思考和態度。通過詩人對蟬的觀察與借用,揭示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并表達了對當下寵辱不驚、珍惜現在的真理。
《蟬》羅隱 拼音讀音參考
chán
蟬
tiān dì gōng fū yī bù yí, yǔ jūn shēng diào jiè jūn ruí. fēng qī lù bǎo jīn rú cǐ, yīng wàng dāng nián zǐ zhuó shí.
天地工夫一不遺,與君聲調借君緌.風棲露飽今如此,應忘當年滓濁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