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日有作》 杜荀鶴
偷撏白發真堪笑,牢鎖黃金實可哀。
是個少年皆老去,爭知荒冢不榮來。
大家拍手高聲唱,日未沈山且莫回。
作者簡介(杜荀鶴)

杜荀鶴(846~904),唐代詩人。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漢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臺)人。大順進士,以詩名,自成一家,尤長于宮詞。官至翰學士知制造。大順二年,第一人擢第,復還舊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學士、主客員外郎、知制誥。恃勢侮易縉紳,眾怒,欲殺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為《唐風集》十卷,今編詩三卷。事跡見孫光憲《北夢瑣言》、何光遠《鑒誡錄》、《舊五代史·梁書》本傳、《唐詩紀事》及《唐才子傳》。
《重陽日有作》杜荀鶴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的中文譯文:
重陽日有作,朝代:唐代,
On Double Ninth Festival, I write,
作者:杜荀鶴,
by Du Xunhe.
詩詞的詩意:
詩人杜荀鶴在這首詩中,以重陽節為背景,表達了歲月流轉、人事如夢的主題。他提到了在亂世中,很少有人能夠欣賞到菊花盛開的美景,而那個年紀越大,越能看到時光的不容追求,世態炎涼。他說白發是刻骨銘心的笑料,黃金則是可嘆的枷鎖。年輕時的人無法理解寂寞、殘酷的老去,這些他們只有在經歷了歲月的洗禮后才會明白。詩人倡導大家拍手高聲唱歌,而不要問及世事如何變化,因為時光不等人,我們應該積極面對生活,珍惜當下。
詩詞的賞析:
這首詩以重陽節為切入點,表達了人生的短暫和歲月的更迭。詩人通過描繪菊花盛開和老去的形象,刻畫出了人生的無常和脆弱。他讓讀者在欣賞菊花的美麗同時,也感受到歲月的流逝和人生的飄忽。詩人用對比的手法,從白發和黃金兩個角度,凸顯了人生的悲涼和無奈。他希望讀者能夠珍惜當下,積極面對生活,不受社會變革的困擾,擁抱自己的生命,活出自己的精彩。整首詩以豐富的意象和凄迷的語言表達出人生無常的哲理,給人以思考和啟示。
《重陽日有作》杜荀鶴 拼音讀音參考
chóng yáng rì yǒu zuò
重陽日有作
yī wéi zhòng yáng shàng gǔ tái, luàn shí shuí jiàn jú huā kāi.
一為重陽上古臺,亂時誰見菊花開。
tōu xián bái fà zhēn kān xiào,
偷撏白發真堪笑,
láo suǒ huáng jīn shí kě āi.
牢鎖黃金實可哀。
shì gè shào nián jiē lǎo qù, zhēng zhī huāng zhǒng bù róng lái.
是個少年皆老去,爭知荒冢不榮來。
dà jiā pāi shǒu gāo shēng chàng, rì wèi shěn shān qiě mò huí.
大家拍手高聲唱,日未沈山且莫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