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兒》 張泌
阿嬌初著淡黃衣,倚窗學畫伊。
還似花間見,雙雙對對飛。
無端和淚拭胭脂,惹教雙翅垂。
作者簡介(張泌)
蝴蝶兒·蝴蝶兒注釋
①阿嬌:漢武帝的陳皇后名阿嬌。此泛指少女的小名。②無端:無故。胭脂:一作“燕脂”。
蝴蝶兒·蝴蝶兒簡析
這首詞是寫一位少女在描畫蝴蝶過程中的情思。晚春時節,蝴蝶翻飛。少女倚窗學畫,初如花間所見,翩翩成雙;忽而無故拭淚,使得畫面蝴蝶雙翼下垂。全篇不言戀情,只攝取學畫者情緒的細微變化,遂將少女難言的心事和盤托出。此即所謂手撥五弦,目送飛鴻之法,收到不以言傳而以意會之效。蝴蝶兒·蝴蝶兒賞析
早期的詞,詞牌往往也就是題目。它兼具兩個作用:確定音樂上的曲調,一般也限定了詞的創作內容。張泌的《胡蝶兒》便有這一特點。開篇兩句即緊扣題目,前三字完全重復題目字面,可說是特例。審視題旨,詞應該描繪胡蝶的形神姿態,這兩句偏不作摹寫語,而用敘述的方法,但卻把胡蝶翩翩飛動的輕盈形象活靈活現地寫出來了。關鍵是“晚春時”三字起到了極好的作用。它雖只點明特定的時節,卻可以讓我們想象出繁花如錦,草木豐茂,鶯歌燕舞的暮春三月的風光。胡蝶正是在這時出現,駕東風,采花粉,扇起它靈巧的雙翅,又給春天增添了新的活力和氣息。接著,詩人撇下胡蝶,運轉筆鋒寫人。“阿嬌初著淡黃衣,倚窗學畫伊。”阿嬌,漢武帝陳皇后的小名,后用以代稱少女。陶宗儀《輟耕錄》“關中以女兒為阿嬌”可證。這少女被翩翩飛舞的胡蝶所吸引,憑倚著疏窗,手揮彩筆為它真。這對上文摹寫胡蝶具有充實深化的作用,更好地表現了紛飛的胡蝶非常惹人喜愛,以至少女捃摭入畫。這兩句寫少女也是十分工致的。晚春是春夏更替的季節,人感受到新季節的來臨,帶著欣喜的心情送舊迎新,換裝是自然的事。“初著淡黃衣”,不僅說出了這些變化,而且刻劃了少女美麗動人,充滿青春活力的形象。“倚窗”的情態更描寫出了少女憑窗握管的風姿。前人說:“阿嬌二句嫵媚。”(舊題湯顯祖《花間集評》)是很有見地的。
換頭就少女“學畫”運筆“還似花間見,雙雙對對飛”,畫出的胡蝶栩栩如生,妙通造化,猶如真的胡蝶一樣。“雙雙對對”既同字重疊,又近義詞反復,強調了所畫胡蝶的特點。古代詩詞中,寫蜂蝶成雙成對的情景,往往是表現男女相恩相愛的感情。詞中的少女這么愛畫雙蝶,透露了她內心的感情活動。她觸景生情,借物寓情,一種熱切的懷春感情涌起。眼前數不清的雙蝶可說是冶游酣暢,春情駱蕩,而少女的心事畢竟虛幻成空,這就引起了她的傷心。“無端和淚濕胭脂,惹教雙翅垂。”她淚下滂沱,沾濕了臉上的胭脂,真是傷心透了。這似乎感染了胡蝶,惹得它們雙翅下垂,不再翩翩飛動,同情少女的悲傷。作者不直寫主人公心情沮喪,致使她筆下的胡蝶失卻了寫真的生氣,而說胡蝶靈犀一點,關懷同情人,極為深刻地表現了人的感情的婉曲、細膩。
這首詞,寫得切題但又不粘題,既寫真胡蝶,也寫畫的胡蝶,真假不辨,玲線透脫,還關合著作畫少女的情感,表現了深致、凄婉的心理活動。詞雖屬小令,氣勢卻一波三折,極富變化。詞的語言淺近通俗,頗具民間詞的特色,而表情達意,則很含蓄蘊藉,雋永有味。
《蝴蝶兒》張泌 拼音讀音參考
hú dié ér
蝴蝶兒
hú dié ér, wǎn chūn shí.
蝴蝶兒,晚春時。
ā jiāo chū zhe dàn huáng yī, yǐ chuāng xué huà yī.
阿嬌初著淡黃衣,倚窗學畫伊。
hái shì huā jiān jiàn, shuāng shuāng duì duì fēi.
還似花間見,雙雙對對飛。
wú duān hé lèi shì yān zhī, rě jiào shuāng chì chuí.
無端和淚拭胭脂,惹教雙翅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