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和王道夫信守韻,謝其為壽,時作閩憲)》 辛棄疾
莫教弦管便生衣。
引壺觴自酌,須富貴何時。
入手清風詞更好,細書白繭烏絲。
海山問我幾時歸。
棗瓜如可啖,直欲覓安期。
作者簡介(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臨江仙(和王道夫信守韻,謝其為壽,時作閩憲)》辛棄疾 翻譯、賞析和詩意
《臨江仙(和王道夫信守韻,謝其為壽,時作閩憲)》是宋代詩人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記取年年為壽客,
只今明月相隨。
莫教弦管便生衣。
引壺觴自酌,須富貴何時。
入手清風詞更好,
細書白繭烏絲。
海山問我幾時歸。
棗瓜如可啖,直欲覓安期。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辛棄疾對時光流逝和人生短暫的感慨,同時也抒發了對富貴和安定生活的向往。
賞析:
這首詩詞以寫景抒懷的方式,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內心情感,展現了詩人的思考和感慨。詩的開頭,詩人自言自語地說記得每年都為壽客,而如今只有明月陪伴自己,暗示了時光的流逝和歲月的變遷。接著,詩人表達了對富貴生活的渴望,呼喚著命運的改變。他自己引壺自酌,期盼著何時能夠享受富貴的待遇。詩的后半部分,詩人轉而表達對文學創作的向往,希望能夠寫出清新脫俗的詞句,像細蠶絲一般光潔。最后兩句詩,詩人通過海山的問候,表達了對歸鄉的思念和對安定生活的渴望,如棗瓜一般美味,直接想要找尋那安定的時光。
整首詩詞抒發了辛棄疾內心的情感和對人生的思考,充滿了流轉的歲月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現了辛棄疾獨特的抒情才華。
《臨江仙(和王道夫信守韻,謝其為壽,時作閩憲)》辛棄疾 拼音讀音參考
lín jiāng xiān hé wáng dào fū xìn shǒu yùn, xiè qí wèi shòu, shí zuò mǐn xiàn
臨江仙(和王道夫信守韻,謝其為壽,時作閩憲)
jì qǔ nián nián wèi shòu kè, zhǐ jīn míng yuè xiàng suí.
記取年年為壽客,只今明月相隨。
mò jiào xián guǎn biàn shēng yī.
莫教弦管便生衣。
yǐn hú shāng zì zhuó, xū fù guì hé shí.
引壺觴自酌,須富貴何時。
rù shǒu qīng fēng cí gèng hǎo, xì shū bái jiǎn wū sī.
入手清風詞更好,細書白繭烏絲。
hǎi shān wèn wǒ jǐ shí guī.
海山問我幾時歸。
zǎo guā rú kě dàn, zhí yù mì ān qī.
棗瓜如可啖,直欲覓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