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望/出塞行》 王昌齡
窮秋曠野行人絕,馬首東來知是誰。
作者簡介(王昌齡)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早年貧賤,困于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旅望/出塞行》王昌齡 翻譯、賞析和詩意
《旅望/出塞行》
白花原頭望京師,
黃河水流無盡時。
窮秋曠野行人絕,
馬首東來知是誰。
中文譯文:
站在白花遍地的原野上,眺望遙遠的京城,
黃河水永無止境地流淌。
在這寒冷的秋天里,荒涼的曠野中寥寥無幾的行人已經不見,
我不知道從東方駛來的馬上面是誰。
詩意:
這首詩寫的是作者在邊塞行軍的時候所見所感。作者站在原野上,望著遠方的京城,心中充滿了思鄉之情。黃河水流淌無盡,象征著時間的流逝,與人的離別和歲月的變遷相呼應。在荒涼的秋天里,行人稀少,表現出戰亂的景象和邊塞的荒涼,同時也凸顯了作者的孤寂和無助。最后,作者看見了從東方駛來的馬,不知道上面坐著的是誰,引發了讀者的遐想和思考。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凝練的語言表達了作者的思鄉之情和對戰亂邊塞的凄苦境遇的思考。通過描寫白花的原野、黃河的無盡流轉、荒涼的秋天以及孤寂無依的行人和馬首,刻畫出了邊塞的凄涼景象和作者內心的苦痛。整個詩意深沉而含蓄,給人以思索和反思。通過描繪邊塞的景象和表達作者的內心感受,表現了戰亂時期普通人的苦難和對家園的留戀之情,以及對命運和未來的迷茫和困惑。同時,詩中的意象和語言都非常精練,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首詩展現了王昌齡獨特的才華和敏感的心靈,是唐代邊塞詩的佳作之一。
《旅望/出塞行》王昌齡 拼音讀音參考
lǚ wàng chū sài xíng
旅望/出塞行
bái huā yuán tóu wàng jīng shī, huáng hé shuǐ liú wú jìn shí.
白花原頭望京師,黃河水流無盡時。
qióng qiū kuàng yě xíng rén jué, mǎ shǒu dōng lái zhī shì shuí.
窮秋曠野行人絕,馬首東來知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