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寄彭城公》 李華
應憐抱關者,貧病老夷門。
作者簡介(李華)
李華(約715-766),唐代散文家,詩人。字遐叔,趙郡贊皇(今屬河北)人。開元二十三年(735)進士,天寶二年(743)登博學宏辭科,官監察御使、右補闕。安祿山陷長安時,被迫任鳳閣舍人。“安史之亂”平定后,貶為杭州司戶參軍。明年,因風痹去官,后又托病隱居山陽以終,信奉佛法。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年)病故。作為著名散文家,與蕭穎士齊名,世稱"蕭李"。并與蕭穎士、顏真卿等共倡古義,開韓、柳古文運動之先河。他的文章“大抵以《五經》為泉源”(獨孤及《趙郡李公中集序》),“非夫子之旨不書”。主張“尊經”、“載道”。其傳世名篇有《吊古戰場文》。亦有詩名。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輯有《李遐叔文集》四卷。
《奉寄彭城公》李華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中文譯文:《奉寄彭城公》
公侯地位高貴,有許多來賓,人人都愿意回報他的恩情。
但是請您關注一下那些抱著大門鑰匙的門衛,他們貧窮患病,已經年老了。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李華寫給彭城公的贈詩,表達了公子的高貴和眾人對他的感恩之情。公子地位顯赫,有許多客人,他們都愿意以各種方式回報他的恩德。然而,在人們對公子的贊美和恩情回報中,詩人呼吁大家也要關注那些守護大門的門衛,他們在保護公子的同時卻生活貧困、患病、年老。詩人用這樣的寫作手法,提醒公子及其他人,在享受榮華富貴之時,也要關注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貧困人群,關懷他們的疾苦與需求。
詩中所描繪的公子身份地位高貴,客人眾多,體現了唐代社會的等級制度和封建禮教,同時也暗示詩人李華與公子之間的交往與身份關系。通過唐代社會的特點和反映社會現象,詩人通過對公子和門衛的對比,表現了對貧困人群的關懷和呼吁,呼吁社會上層不僅僅追求自身的富貴與榮耀,還要關注社會底層弱勢群體,關愛他們,為他們提供幫助與支持。
這首詩既揭示了唐代社會的現實,也傳達了一種思想和情感。詩中對公子的贊揚和對門衛的關注,既是對當時社會現象的觀察和呈現,又表達了詩人對社會公平與人倫道德的關注。從這個角度來看,這首詩在表達同情公子和門衛的同時,也是對唐代社會等級制度的批判,是一種人文關懷和社會關注的表現。
《奉寄彭城公》李華 拼音讀音參考
fèng jì péng chéng gōng
奉寄彭城公
gōng zǐ sān qiān kè, rén rén yuàn bào ēn.
公子三千客,人人愿報恩。
yīng lián bào guān zhě, pín bìng lǎo yí mén.
應憐抱關者,貧病老夷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