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口行舟》 朱熹
煙波一棹知何許,鶗鴂兩山相對鳴。
作者簡介(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云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謚文,又稱朱文公。漢族,祖籍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杰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水口行舟》朱熹 翻譯、賞析和詩意
《水口行舟》是宋代文學家朱熹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郁郁層戀隔岸青,
青山綠水去無聲。
煙波一棹知何許,
鶗鴂兩山相對鳴。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行舟的景象。詩人望著對岸郁郁蔥蔥的青山和綠水,感嘆它們離自己很遠,仿佛有一種隔閡感。行船的煙霧彌漫,只有船槳在水中劃過的聲音,不知道船要駛向何方。在這樣的背景下,兩只鶗鴂(一種鳥類)在兩座山峰之間相互呼應、鳴叫。
賞析:
這首詩以詩人的視角,通過描繪自然景物,表現了人與自然之間的交互和相互感應。青山綠水是中國古代文人墨客常用的意象,代表著宏大的自然景觀和深沉的情感。詩中的"郁郁層戀"形容對岸的青山郁郁蔥蔥,讓人有一種情感上的依戀之感。"青山綠水去無聲"則表達了遠離自己的感覺,青山綠水在遠方,而自己卻無法觸及,傳達出一種無奈和孤寂之情。
"煙波一棹知何許"這句詩描繪出船行于煙霧彌漫的水面上,船的行進方向似乎變得模糊不清,不知船將要駛向何處,增加了詩中的神秘感。
最后兩句"鶗鴂兩山相對鳴"則通過描繪鶗鴂的鳴叫,強調了兩座山峰之間的互相呼應和映襯。鶗鴂的鳴叫聲也可以被看作是詩人內心世界的表達,與大自然的聲音形成一種和諧共鳴。
整首詩意境清新,語言簡練,通過自然景物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贊美和對人生的思考。同時,也展示了中國古代文人對自然景物的獨特感知和對人與自然關系的關注。
《水口行舟》朱熹 拼音讀音參考
shuǐ kǒu xíng zhōu
水口行舟
yù yù céng liàn gé àn qīng, qīng shān lǜ shuǐ qù wú shēng.
郁郁層戀隔岸青,青山綠水去無聲。
yān bō yī zhào zhī hé xǔ, tí jué liǎng shān xiāng duì míng.
煙波一棹知何許,鶗鴂兩山相對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