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史詩》 左思
秦兵不敢出。
李牧為趙將。
疆場得清謐。
作者簡介(左思)
左思(約250~305)字太沖,齊國臨淄(今山東淄博)人。西晉著名文學家,其《三都賦》頗被當時稱頌,造成“洛陽紙貴”。左思自幼其貌不揚卻才華出眾。晉武帝時,因妹左棻被選入宮,舉家遷居洛陽,任秘書郎。晉惠帝時,依附權貴賈謐,為文人集團“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員。永康元年(300年),因賈謐被誅,遂退居宜春里,專心著述。后齊王司馬冏召為記室督,不就。太安二年(303年),因張方進攻洛陽而移居冀州,不久病逝。
《詠史詩》左思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詠史詩》是魏晉時期左思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梁習持魏郎。
秦兵不敢出。
李牧為趙將。
疆場得清謐。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魏晉時期發生在戰爭年代的一幕。詩人左思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歷史中的重要時刻和英雄人物。詩中提到了梁習、魏郎、秦兵、李牧、趙將等人物,將他們的行為和事件串聯起來,展示了當時戰爭中的局勢和某些人物的英勇行為。整首詩以疆場得清謐作為結尾,表達了一種和平與安寧的愿望。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練的語言展示了魏晉時期戰爭與和平之間的對比。首句“梁習持魏郎”是在描述魏國的將領梁習,他有著威武的形象。接著提到了秦兵,暗示魏國的軍隊威懾了秦國,以至于秦兵不敢輕易出動。第三句“李牧為趙將”則表明李牧作為趙國的將領,展示了他的英勇和戰略才能。最后一句“疆場得清謐”則呈現了戰爭的結束和邊境地區的平靜,暗示了人們向往和平的心情。
整首詩詞以簡練明了的語言勾勒出一幅戰爭與和平的畫面,通過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描繪,展示了魏晉時期的時代背景。詩人通過這種方式,讓讀者感受到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和不安,同時也表達了對和平穩定的向往和珍惜。這首詩詞在簡短的篇幅內傳達了深刻的情感和思考,展現了左思作為一位優秀文人的才華和見解。
《詠史詩》左思 拼音讀音參考
yǒng shǐ shī
詠史詩
liáng xí chí wèi láng.
梁習持魏郎。
qín bīng bù gǎn chū.
秦兵不敢出。
lǐ mù wèi zhào jiāng.
李牧為趙將。
jiāng chǎng dé qīng mì.
疆場得清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