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門 九》 蘇曼殊
最是令人凄絕處,垂虹亭外柳波橋。
作者簡介(蘇曼殊)

蘇曼殊(1884~1918年),近代作家、詩人、翻譯家,廣東香山(今廣東中山)人。原名戩,字子谷,學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經,法號曼殊,筆名印禪、蘇湜。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生于日本橫濱,父親是廣東茶商,母親是日本人。蘇曼殊一生能詩擅畫,通曉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種文字,可謂多才多藝,在詩歌、小說等多種領域皆取得了成就,后人將其著作編成《曼殊全集》(共5卷)。作為革新派的文學團體南社的重要成員,蘇曼殊曾在《民報》,《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詩風“清艷明秀”,別具一格,在當時影響甚大。
《吳門 九》蘇曼殊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這首詩詞《吳門九》是蘇曼殊所作,描寫了一個平原上夕陽西下的景象,以及一位山僧在垂虹亭外的柳波橋上吟誦《大招》的情景。
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
平原落日馬蕭蕭,
剩有山僧賦《大招》。
最是令人凄絕處,
垂虹亭外柳波橋。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平原上夕陽西下的景象,給人一種寧靜、凄美的感覺。"平原落日馬蕭蕭"表達了夕陽下馬匹的孤寂凄涼,似乎在平原上回蕩著蕭蕭的聲音。接下來,"剩有山僧賦《大招》"描繪了一位山僧在這個凄絕之地吟誦《大招》。這里的"剩有"意味著其他人已經離去,只有這位山僧留在此地,他的吟誦給整個場景增添了一絲寧靜和詩意。
詩的最后兩句,"最是令人凄絕處,垂虹亭外柳波橋",給人一種深深的感嘆。"最是令人凄絕處"表達了整個景色的凄美之處,似乎在這個地方達到了一種令人心碎的境地。"垂虹亭外柳波橋"則是描繪了詩人所處的地點,給人一種幽靜、優美的感覺。這兩句詩通過對凄絕和美麗的景色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情感和對人生的思考。
整首詩詞以簡潔而凝練的語言,描繪了一個晚霞映照下的平原景色,通過對馬匹聲音、山僧吟誦和景色的描寫,傳達了一種凄美、寧靜和思索的情感。這首詩詞給人留下深深的印象,讓人沉浸在對生命、時光和自然的思考之中。
《吳門 九》蘇曼殊 拼音讀音參考
wú mén jiǔ
吳門 九
píng yuán luò rì mǎ xiāo xiāo, shèng yǒu shān sēng fù dà zhāo.
平原落日馬蕭蕭,剩有山僧賦《大招》。
zuì shì lìng rén qī jué chù, chuí hóng tíng wài liǔ bō qiáo.
最是令人凄絕處,垂虹亭外柳波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