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關于乃君的詩詞(2133首)

    1 《與山巨源絕交書》 魏晉·嵇康

    康白:足下昔稱吾于潁川,吾常謂之知言。
    然經怪此意尚未熟悉于足下,何從便得之也?前年從河東還,顯宗、阿都說足下議以吾自代,事雖不行,知足下故不知之。
    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吾直性狹中,多所不堪,偶與足下相知耳。
    閑聞足下遷,惕然不喜,恐足下羞庖人之獨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薦鸞刀,漫之膻腥,故具為足下陳其可否。

    散文書信抒懷

    2 《送通判喻郎中》 宋·文同

    晴霞照西城,漠漠卷宿霧。
    高空繚危磴,此乃君云路。
    吳蜀向萬里,上馬初一步。
    莫言道途遠,況已嗟久寓。

    3 《叔嘉叔平既斬衰祝之以詩》 宋·陳藻

    大兒年十四,三五不知八。
    源流於其母,造化保太察。
    小兒十歲周,松竹不知對。
    吾休置奴婢,天遣供井碓。

    4 《擬陶潛止酒》 宋·梅堯臣

    多病愿止酒,不止病不已。
    止之懼無歡,雖病未宜止。
    且欲止人事,事止不經耳。
    次誦止足言,行當止田里。

    5 《七月一日休假作》 宋·曾鞏

    初秋尚苦暑,歸沐乃君恩。
    地閑少來客,日晏猶閉門。
    家乏念藜藿,開顏無一樽。
    況復辭貌拙,敢隨車馬奔。

    6 《酬秦壽之見贈三首》 宋·王之道

    誰能胸次澆今古,老去蓬茅雜榛莽。
    樸遫已甘無足數。
    品題忽及乃君余,頓覺焦枯得時雨。

    7 《送兒沆再之臺學并似許梧山張在軒》 宋·陳著

    學古入官非易事,同寅協恭第一義。
    昨汝行矣重吾憂,今吾聞之為汝喜。
    有如此廣文先生,真所謂法家拂士。
    寄聲忽到我,用情應為汝。

    8 《過嚴君平古井》 唐·鄭世翼

    嚴平本高尚,遠蹈古人風。
    賣卜成都市,流名大漢中。
    舊井改人世,寒泉久不通。
    年多既罷汲,無禽乃遂空。
    如何屬秋氣,唯見落雙桐。

    9 《五君詠五首·李趙公嶠》 唐·張說

    李公實神敏,才華乃天授。
    睦親何用心,處貴不忘舊。
    故事遵臺閣,新詩冠宇宙。
    在人忠所奉,惡我誠將宥。
    南浦去莫歸,嗟嗟蔑孫秀。

    10 《晚次東亭獻鄭州宋使君文》 唐·儲光羲

    自初賓上國,乃到鄒人鄉。
    曾點與曾子,俱升闕里堂。
    武皇恢大略,逸翮思寥廓。
    三居清憲臺,兩拜文昌閣。

    * 關于乃君的詩詞 描寫乃君的詩詞 帶有乃君的詩詞 包含乃君的古詩詞(2133首)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