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無類造句
“有教無類”的解釋
1、 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有教無類。
2、 老師有教無類的去教書,學生井然有序的學習,才能夠提高我們的成績。
3、 他的教學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那就是有教無類。
4、 持著有教無類的信念,他不顧生活條件艱困,自愿到離島教書。
5、 在中國,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
6、 在我們老師心目中總是有教無類的,沒有好學生與壞學生。
7、 不論學生的貧富貴賤,身為一個老師都應一視同仁、有教無類。
8、 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推行以來,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使得許多貧苦人家的子弟也能接受教育。
9、 孔子從司空見慣的水中悟出了道理,可見是有教無類。
10、 孔子的偉大之處,就在于他有教無類,嘉惠無數莘莘學子。
11、 所以學無止境,有教無類,老師也要感恩學生,也是令他的教法,不斷增加智慧的老師。
12、 一個真正合格的老師不是有教師資格證而是真正做到有教無類。
13、 他的教書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就是“有教無類”。
14、 瑜伽老師有教無類,不分種族、國籍、性別、性向、社會和經濟階級。
15、 作為老師我們不僅要為人師表還要記住一句話叫住有教無類。
16、 你有教無類的講話讓我聽了之后一直感觸頗深。
17、 王老師秉持有教無類的理念,盡心盡力地教導學生。
18、 孔子當年認為弟子不分貧富,而有教無類,據說他的高徒顏回家里就很窮。
19、 我們堅信有教無類,以配合學生個體需要和群體差異。
20、 我們老師教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他可以有教無類。
21、 有教無類,無論是貧民子弟,還是富家子弟,應受到教育。
22、 有教無類的教書育人才能成為一個好老師。
23、 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仍然起著很大的作用。
24、 在這種教育模式盛行后,美國開始出現了有教無類的免費教育制度。
25、 師弟莫要如此,學院教育有教無類,雖然有一些敗類混雜其中,但是也出了不少正直之人。
26、 不過我看他這次回來,態度也算不錯,本著有教無類的理念,我們應該給他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27、 經分析探討各章節后發現,《易經》蒙卦和《論語》中孔子的古典教育觀,如啟發式教學、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學習貴乎專心、同儕學習、自我反省、誨人不倦、以身作則,從運動中培養德行等教育思想,均適用于現今體育教學。
28、 然而,女性卻等了好多個世紀,才等到進入學堂的那一刻,即便是有教無類的孔子,也無法解救女性于歷史宿命的困境。
29、 教的是書,育的是人。燃燒自己,照亮他人。播種理想,澆灌希望。有教無類,無私厚愛。感念師恩,送您祝福。教師節至,幸福快樂。
30、 儒家一向主張有教無類,所以浩然九州劍會的人很多,但是全本的浩然九州劍,能夠知道的也就那寥寥幾人罷了。
31、 當年須菩提祖師招收徒弟,有教無類。
32、 弟子三千,七二賢公;有教無類,玉振金聲。
33、 咱們清夢齋收人向來都是有教無類,只要你有那本事,你是熊瞎子我們也不管你。
34、 我們只能住在西院,真是欺人太甚,說什么上清博通有教無類,三爺自打來到這里處處低人一等。
35、 孔夫子說過有教無類,但是這個時代那是女子無才便是德,也只有青樓戲班這樣“不入流的行業才會允許女子與詩書打些交道。
36、 孔子有教無類,門下弟子有殺豬的,有經商的,還有務農的。
37、 有教無類,童子羞于霸功;見德思齊,狂夫成于圣業。
38、 首先,我算不是神話集團的人,其次,清夢齋也不算是天道盟的人,最后,清夢齋一直都是有教無類,哪怕你是魔教的人,也會收你。
39、 不過,大王國這等地方能夠出個擁有靈根的便已不錯,如此自然是有教無類,只要擁有靈根,便可以進入修仙門派修仙了。
40、 嘿……聽過有教無類的,聽過讓人諄諄不倦積極向上的,還真沒聽過教人泡妞的。
41、 完全符合大仁、大義的條件,對劉高這樣的惡人不但收留還能維護,讓其融入自己身邊,這就是所說的有教無類吧。
42、 如此則不管什么境界有教無類各有所得。
43、 都說有教無類,只要我符合學院的要求,你們沒有理由不收我吧。
44、 甄選大會奉行有教無類的策略,凡年歲十五以下的少年,不問出身來歷,只問資質好壞,對于希望通過修煉戰力之術出人頭地的普通人來說,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45、 你說的容易,這兩年大家跟著你讀書,你又逼著不能修煉的年青人和孩童識字,說什么有教無類,山谷里哪個沒挨過你的手板。
46、 而我截教就是混元圣人,通天教主那時候所立,秉著有教無類的思想,我截教一時間風頭無量,號稱萬仙來朝,成為三界第一大派。
47、 對,我有教無類,你可別跟我客氣。
48、 清夢齋和其他地方不一樣,這里向來都是有教無類,就算是魔教的人來,考試通過后,他們也是照樣錄取的。
49、 教化眾生,有教無類,是我派濟世的宗旨,我豈會怪罪他,玉不琢,不成器,明風,你帶他入文心閣,三個月后再來見我!
50、 稻江管理學院校長黃韶顏表示,教育應本持“有教無類”的精神,讓所有學生都有機會接受大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