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性造句
用“概括性”造句 第1組1、 學習達到透徹領悟的材料,特別是達到概括性領悟或理解程度的材料,會變成個人的個性結構的一個持久的部分。或者如果教師們很理解有關的基本心理學原理,那么,所有學校的學習就可能具有這種性質。
2、 本文旨在證明領屬框架及其語法體現關系的概括性和共享性。
3、 當然,這只是一種簡單的概括性說法.
4、 反競爭企業合并的認定標準可以分為概括性標準和具體標準兩類,其中具體標準包括市場份額、市場集中度、企業規模、技術創新能力等等.
5、 第五章,對上述有關問題作出了概括性的總結.
6、 可關于這一主題有大量的判例法,適用了概括性的三權分立學說.
7、 限定罪與非罪的“情節嚴重”這一概括性構成要件,這三個方面都會與罪刑法定準繩中的明白性發作抵觸。
8、 概括性地介紹了漢字諧聲系統的歷史層次。
9、 概括性的探討了遠程教育質量評價信息的收集、處理與反饋.
10、 對全球性技術管理研究現狀與歷史演變進行了概括性的描述.
11、 那是一個具有概括性和諷刺意味的結局。
12、 最后,對全文進行概括性的總結.
13、 除了這些概括性要求,姜明娟班組還針對樓道、道路燈具體崗位形成了“三三一”、“四五一”等一系列具體作業標準。
14、 通常講的二十四史、二十五史、二十八史等類概括性的說法,也不過是舉其大略。
15、 而地方性法規對監管也只做出概括性或籠統性的規定,并未涉及監管過程中責任的分擔及相應法律后果的承擔,這讓在現實中真正實現監管成為空中樓閣(造 句 網)。
16、 同時,詩作又能超越一己之悲酸,寫出了人生中最具普遍性、概括性的感受,因而深深打動人心。
17、 本文共五章,前面四章分別是曹植、阮籍、陶淵明、庾信對楚辭的接受與創新的探索,最后一章是對前面分析的總結并對魏晉六朝文人對楚辭的接受有概括性地分析。
18、 藝術形象不僅具有具體可感的形象性,而且要具有典型性和概括性,它把無比豐富的生活用典型化的手法概括到形象之中。
19、 近兩年,文綜試卷中歷史非選擇題呈現跨度大、視角新、概括性強等特點。
其它詞語造句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