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兵造句
“用兵”的解釋
51、他們厲害得只能用兵不血刃形容。
52、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就更是用兵如神。
53、“草船借箭”、“空城計”等都是諸葛亮用兵如神的具體體現。
54、誠信是待人接物應該遵守奉行的,你怎麼可以拿來與兵不厭詐的用兵之道相提并論呢?
55、諸葛亮用兵如神,歷來被人們所稱頌。
56、諸葛亮用兵如神,被后人稱頌。
57、兵不厭詐,是戰場上出奇制勝的權謀,善于用兵者無不深信此道。
58、這支球隊得以在競技場上百戰百勝,除教練善於用兵外,球員個個驍勇善戰亦是主因。
59、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
60、孤軍奮戰,在用兵上是一大忌呀!
61、當老百姓對他們致以崇高敬意時,他們毫不猶豫斬釘截鐵的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我們是人民的子弟兵,我們隨時準備著為人民做貢獻。
62、俗話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我們平時要加強自身的修養,努力學習,打好基礎,隨時準備為國家效力。亦作“養軍千日,用在一時”。
63、用兵之道,其疾如風,其猛如火。范增
64、三國演義,四城用兵,截殺A股。郎咸平
65、司徒妙算托紅裙,不用干戈不用兵。三戰虎牢徒費力,凱歌卻奏鳳儀亭。羅貫中
66、治水,如同用兵。既然無法正面抗衡,那就避其鋒芒,將它們先引導到無害的地方,再殺之。丁墨
67、惟有德義者,方能恤民。能恤民者,方能用兵。馮夢龍
68、“翻江攪海”演練中所用兵器是永春白鶴拳傳統的器械之一。
69、我終于明白,所有的心得,都是戰戰兢兢的歷程。當時忐忑,后來談笑用兵,就像曾經深愛過的人,才明白孤單是一種領悟。張小嫻
70、善于用兵,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孫子
71、花劍沒有劈打用的劍刃,是刺戳用兵器.
72、諸葛亮之所以用兵如神,他就是掌握了這一規律,并且時常運用。
73、美國有11艘航母,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這時候就該動用它們啦。
74、少林追風趕月刀是少林兵器中的短兵器,也是中華武術在歷代技擊中的常用兵器。
75、勇不足恃也,用兵在先定謀。謀者,勝負之機也,故為將之道,不患其無勇,而患其無謀。岳飛
76、花劍,沒有劈殺用的劍刀,是刺戳用兵器.
77、所以,善于用兵的將帥,就好像率然一樣。
78、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孫子
79、在戰斗中,各將按諸葛亮吩咐行事,直殺得曹兵丟盔棄甲。諸葛亮初次用兵,神機妙算,大獲全勝。
80、剖析敵人的心理是用兵的第一要點。其次,在戰場要完全發揮實力,補給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極端來說,不一定要攻擊敵人本部,只要切斷其補給就夠了,如此一來,敵人自然不戰自敗。田中芳樹
81、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爰居爰處?爰喪其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詩經
82、弟兄們,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現在在我們壩山,有一股土匪正在為惡,所以我們要去剿滅他們。
83、韓信熟諳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
84、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后十萬之師舉矣。
85、水無常形,兵無常勢,用兵之道本來就是奇正結合。
86、再說,我國曾經和貴國交戰過,知道貴國將勇兵強,自然不會對貴國用兵。
87、從第一次統兵出戰開始,白起每戰必勝,其用兵不拘一格、刁鉆猛狠,戰必勝,攻必取,以至于若干年后山東六國聞知白起統軍出戰,竟是無人敢于領兵與之交鋒。
88、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89、縱觀整個人類戰爭史,凡是戰功卓著的將帥都是善用奇正魔方活用戰法制勝的高手,正可謂“奇正者,用兵之鈐鍵,制勝之樞機也”。
90、雖然1比5慘敗讓上海隊主教練申思有些難以接受,但他對恩師戚務生的用兵之道還是充滿了敬佩之情。
91、國公武藝韜略皆是一時之選,自然是其中之一,斛律光將軍用兵如神也是其中之一。
92、他用兵先計后戰,不貪近功,將略武功居世宗朝眾將之冠。
93、當時,對西夏用兵失利,宋神宗挺沒面子,要殺這個失職的轉運使,一以卸責,二以泄火,三以樹威。
94、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孫子又云: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95、《虎鈐經》中同樣講:“善用兵者,防亂于未亂,備急于未急。
96、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
97、赫連鐸久戰沙場,用兵老練,見朱溫敗退,即刻乘勝攻城。
98、那廉頗乃趙國良將,善于用兵,知道秦兵遠來疲敝,就下令加固壁壘,以守為攻,打破了秦兵速戰速決的計劃。
99、朝廷聽信奸言,希圖茍安一隅,無用兵之志。
100、吾用兵三十馀年,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長驅徑入敵圍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