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有造句
用“雖有”造句 第1組1、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韓愈
2、太陽雖有黑點,卻在奮力燃燒中樹立了光輝的形象。
3、村子里有一棵梔子樹仍在頑強地活,葉子雖有些舊,而花,純白如雪,香味依然。
4、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5、天空雖有烏云,但烏云的上面,永遠會有太陽在照耀。
6、王如知此不足以相笑,王之政猶此也,王雖有移民轉粟之善政,其好戰殘民與鄰國同,而獨望民之多,何異於五十步笑百步者乎。
7、此人雖有八斗之才,但卻高傲得很。
8、雖有玉璞,不琢不錯,不離礫石。
9、及其壯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雖有篤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
10、名花雖有主,我來松松土。有錢男子漢,沒錢漢子難。
11、讀史:丙申購二十三史,每日讀十葉,雖有事不間斷。
12、目的雖有,卻無路可循,我們稱之為路的無非是躊躇。卡夫卡
13、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14、然雖有變構,猶有所得;若說而不難,各陳所見,則莫知所由矣。
15、雖有千金,無如我斗粟。民諺
16、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17、有些男女沒有愛情但必須結婚,有些則雖有愛情卻不能結婚。
18、犯上者尊,貪鄙者富,雖有圣王,不能致其治。犯上者誅,貪鄙者拘,則化行而眾惡消。清白之士,不可以爵祿得;節義之士,不可以威刑脅。故明君求賢,必觀其所以而致焉。致清白之士,修其禮;致節義之士,修其道。
19、雖有西施之美容兮,讒妒入以自代。
20、養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
21、目的雖有,卻無路可循。我們稱之為路的,只是彷徨而已。
22、七十猶栽樹,旁人莫笑癡。古來雖有死,好在不先知。
23、朕不為弟報仇,雖有萬里江山,何足為貴!
24、不學無術又富于幻想的人,雖有翅膀卻無雙腳。
25、青春理應勇猛過人而非怯懦怕事,應積極進取而非茍安現狀。如此氣概,二十后生雖有,六旬之人更甚。年歲有加,未必已垂老,理想若失,則已墮暮年。
26、小貓還喜歡在陽臺上散步。但每次都會把花盆里的一株蘆葦拔掉,用爪子把蘆葦四分五裂,弄得蘆葦碎片滿地都是。你見了雖有點埋怨,但絕不會責打它,因為它是多么地活潑、可愛,天真無暇。
27、輕言棄謔最害事。蓋言不妄發,則言出而人信之。茍輕言戲謔,后雖有誠實之言,人亦弗之信矣。薛瑄
28、聰明人學習,像搏擊長空的雄鷹,仰視一望無際的大地;愚笨的人學習,漫無目的,猶如亂飛亂撞的無頭飛蛾;刻苦的人學習,像彎彎的河流,雖有曲折,但終會流入大海;懶惰的人學習,像水中的木頭,阻力越大倒退得越快。
29、父母的愛是真愛,朋友的愛是關愛,戀人的愛是情愛,老師的愛是大愛。扶持雖有限,大愛卻無言。教師節到,唯以無聲的短信問候,回報無言的大愛!
30、雖有淑姿。放心縱逸。出般于游。居多暇日。如彼梓材。弗勤丹漆。雖勞樸斵。終負素質。
31、如視不禮,聽不樂,雖有民,焉得而涂諸。
32、今世列強并立,皆挾其全國國民之德智力以相角,興亡之數,不待戰爭而決。雖有為國獻身之烈士,以莫之能救。
33、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
34、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情愛于色,豈憚驅馳。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
35、輿論雖有令人生畏的力量,但它是由一群無知的自鳴得意的傻瓜營造出來的。我認識幾百個記者,其中大多數的個人見解并不值錢,但當他們報紙上說話時,那就成了報紙的意見,于是,他們的話也就成了震憾社會的雷鳴般的預。
36、吾學雖有所受,‘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貼出來。”。
37、雖有絲麻,無棄菅蒯;雖有姬姜,無棄憔悴。此之謂也。
38、蜂背雖花不稱虎,蝸雖有角不是牛。高朋滿座,勝友如云。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39、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40、大抵為學,雖有聰明之資,必須做遲鈍工夫始得。既是遲鈍之資,卻做聰明底樣功夫,如何得?
41、天子之義必純取法天地而觀于先圣。士庶之義,必奉于父母而正于君長。故雖有明君,士不先教,不可用也。
42、兄弟雖有小忿,不廢讎親。
43、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則同案,衣則傳服,學則連業,游則共方,雖有悖亂之人,不能不相愛也。
44、雖有卓越的才能,而無一心不斷的勤勉,百折不回的忍耐,亦不能立身于世間。亞歷山大
45、雖有至圣,不生而知;雖有至材,不生而能。
46、好賢而不能任,能任而能信,能信而不能終,能終而不能賞,雖有賢人,終不可用矣。陳子昂
47、不能則學,疑則問,欲行則比賢,雖有險道,循行達矣。
48、夫天下財雖有限,散之則如沙,而機關滯;聚之則成團,而魄力雄。黃興
49、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
50、夫人雖有性質美,而心辯知,必將求賢師而事之,擇良友而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