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周山的讀音 不周山的意思
不周山 (傳說中的山名)不周山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山名,最早見于《山海經·大荒西經》:“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據王逸注《離騷》,高周注《淮南子·道原訓》均考不周山在昆侖山西北。相傳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夠到達天界的路徑,但不周山終年寒冷,長年飄雪,非凡夫俗子所能徒步到達。不周山具體在哪里有多種說法,最常見的說法是帕米爾高原。
- 不
- 周
- 山
“不周山”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bù zhōu shān]
- 漢字注音:
- ㄅㄨˋ ㄓㄡ ㄕㄢ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否
“不周山”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古代傳說中的山名,據說在昆侖山西北。 辭典解釋
不周山 bù zhōu shān ㄅㄨˋ ㄓㄡ ㄕㄢ 神話傳說中的山名。據聞在上古時代,共工與顓頊為爭奪帝位,一怒之下,擊壞天柱,致此山缺壞不周,故稱為「不周山」。
《淮南子.天文》:「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
《山海經.西山經》:「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諸毗之山,臨彼崇岳之山。」
英語 Buzhou Mountain, a mountain from Chinese legend
網絡解釋
不周山 (傳說中的山名)
不周山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山名,最早見于《山海經·大荒西經》:“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據王逸注《離騷》,高周注《淮南子·道原訓》均考不周山在昆侖山西北。相傳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夠到達天界的路徑,但不周山終年寒冷,長年飄雪,非凡夫俗子所能徒步到達。不周山具體在哪里有多種說法,最常見的說法是帕米爾高原。
“不周山”的單字解釋
【不】:[bù]1.用在動詞、形容詞和其他副詞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經濟。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詞或名詞性詞素前面,構成形容詞:不法。不規則。3.單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話的意思跟問題相反):他知道嗎?——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跟反復問句的作用相等:他現在身體好不?5.用在動補結構中間,表示不可能達到某種結果:拿不動。做不好。裝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疊用相同的詞,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邊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錢不錢的,你喜歡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選擇:晚上他不是看書,就是寫文章。8.a)在去聲字前面,“不”字讀陽平聲,如“不會”、“不是”。b)動詞“有”的否定式是“沒有”,不是“不有”。[fǒu]相當于“否”
【周】:1.周圍;圓形的外圍:四周。圓周。繞地球一周。2.環繞;繞一圈:周而復始。3.普遍;整個;全:眾所周知。周天。周身。4.時間的一輪;特指一個星期:周期。一周。5.完備:招待不周。計劃周密。6.接濟;救濟:周濟。周急。7.朝代名。1.(約前1046—前256)。周武王滅商后建立。從周建立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殺,建都鎬京(今陜西西安),史稱西周。從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西),到公元前256年被秦所滅,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戰國兩個時期。2.北朝之一(557—581)。宇文覺滅西魏后建立。建都長安(今陜西西安),國號周,史稱北周。為隋所滅。3.五代之一(951—960)。郭威滅后漢后建立。建都汴(今河南開封),國號周,史稱后周。為北宋所滅。8.古又同“中(zhōng)”:不周于用(不中用)。
【山】:1.地面上由土石構成的高聳的部分:高山。山頂。2.像山的東西:冰山。3.蠶蔟:蠶上山了。4.山墻:房山。
“不周山”的相關詞語
“不周山”造句
滄堯頓了頓:“是。不周山一役后,我從未想過此生還能見到你,所以我高興,就算你恨我也抵不住我現在的高興。”。指間風月
千年前不周山人憑自創的流星墜地和百川歸海功法橫行天下無人能敵,他的兩個弟子是絕世天才但依舊沒法同時練成兩種功法,只能各練其一。
貧道先前在不周山落腳,如今遷居東海,自號鴻蒙散人,后土娘娘若有閑暇,當可往東海一晤,貧道當掃榻以待。
共工怒觸不周山、夸父追日、女蝸補天……也許,神話時代真的出現過那樣的猛人。
共工在絕望中發出了憤怒的吶喊,他一個獅子甩頭,朝不周山拼命撞去,只聽得轟隆隆、潑喇喇一陣巨響,那撐天拄地的不周山竟被他攔腰撞斷,橫塌下來。
周山缺,不周山倒,天地始分十洲五島。
共工敗退不周山,刑天在白羊山積下沖天殺氣,隱世的冰雪之地,黑暗無光的鬼域之境。
元始注重根腳,不周山下擺大陣測心性根腳,出生不好的就別做夢了,以風華這個普通人去應聘,不被趕出來就是給面子。
誰想到,共工氏天生的銅頭鐵額,不周山讓他這么一撞,竟然塌了一角。
諸圣從天而降,隨后就是女媧在不周山下煉石補天,東海的通天圣人以誅仙劍斬殺北海玄龜,當作天柱。
* 不周山的讀音是:bù zhōu shān,不周山的意思:不周山 (傳說中的山名)不周山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山名,最早見于《山海經·大荒西經》:“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據王逸注《離騷》,高周注《淮南子·道原訓》均考不周山在昆侖山西北。相傳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夠到達天界的路徑,但不周山終年寒冷,長年飄雪,非凡夫俗子所能徒步到達。不周山具體在哪里有多種說法,最常見的說法是帕米爾高原。
基本解釋
古代傳說中的山名,據說在昆侖山西北。辭典解釋
不周山 bù zhōu shān ㄅㄨˋ ㄓㄡ ㄕㄢ神話傳說中的山名。據聞在上古時代,共工與顓頊為爭奪帝位,一怒之下,擊壞天柱,致此山缺壞不周,故稱為「不周山」。
《淮南子.天文》:「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
《山海經.西山經》:「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諸毗之山,臨彼崇岳之山。」
英語 Buzhou Mountain, a mountain from Chinese legend
不周山 (傳說中的山名)
不周山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山名,最早見于《山海經·大荒西經》:“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據王逸注《離騷》,高周注《淮南子·道原訓》均考不周山在昆侖山西北。相傳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夠到達天界的路徑,但不周山終年寒冷,長年飄雪,非凡夫俗子所能徒步到達。不周山具體在哪里有多種說法,最常見的說法是帕米爾高原。
【不】:[bù]1.用在動詞、形容詞和其他副詞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經濟。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詞或名詞性詞素前面,構成形容詞:不法。不規則。3.單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話的意思跟問題相反):他知道嗎?——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跟反復問句的作用相等:他現在身體好不?5.用在動補結構中間,表示不可能達到某種結果:拿不動。做不好。裝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疊用相同的詞,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邊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錢不錢的,你喜歡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選擇:晚上他不是看書,就是寫文章。8.a)在去聲字前面,“不”字讀陽平聲,如“不會”、“不是”。b)動詞“有”的否定式是“沒有”,不是“不有”。[fǒu]相當于“否”
【周】:1.周圍;圓形的外圍:四周。圓周。繞地球一周。2.環繞;繞一圈:周而復始。3.普遍;整個;全:眾所周知。周天。周身。4.時間的一輪;特指一個星期:周期。一周。5.完備:招待不周。計劃周密。6.接濟;救濟:周濟。周急。7.朝代名。1.(約前1046—前256)。周武王滅商后建立。從周建立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殺,建都鎬京(今陜西西安),史稱西周。從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西),到公元前256年被秦所滅,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戰國兩個時期。2.北朝之一(557—581)。宇文覺滅西魏后建立。建都長安(今陜西西安),國號周,史稱北周。為隋所滅。3.五代之一(951—960)。郭威滅后漢后建立。建都汴(今河南開封),國號周,史稱后周。為北宋所滅。8.古又同“中(zhōng)”:不周于用(不中用)。
【山】:1.地面上由土石構成的高聳的部分:高山。山頂。2.像山的東西:冰山。3.蠶蔟:蠶上山了。4.山墻:房山。
滄堯頓了頓:“是。不周山一役后,我從未想過此生還能見到你,所以我高興,就算你恨我也抵不住我現在的高興。”。指間風月
千年前不周山人憑自創的流星墜地和百川歸海功法橫行天下無人能敵,他的兩個弟子是絕世天才但依舊沒法同時練成兩種功法,只能各練其一。
貧道先前在不周山落腳,如今遷居東海,自號鴻蒙散人,后土娘娘若有閑暇,當可往東海一晤,貧道當掃榻以待。
共工怒觸不周山、夸父追日、女蝸補天……也許,神話時代真的出現過那樣的猛人。
共工在絕望中發出了憤怒的吶喊,他一個獅子甩頭,朝不周山拼命撞去,只聽得轟隆隆、潑喇喇一陣巨響,那撐天拄地的不周山竟被他攔腰撞斷,橫塌下來。
周山缺,不周山倒,天地始分十洲五島。
共工敗退不周山,刑天在白羊山積下沖天殺氣,隱世的冰雪之地,黑暗無光的鬼域之境。
元始注重根腳,不周山下擺大陣測心性根腳,出生不好的就別做夢了,以風華這個普通人去應聘,不被趕出來就是給面子。
誰想到,共工氏天生的銅頭鐵額,不周山讓他這么一撞,竟然塌了一角。
諸圣從天而降,隨后就是女媧在不周山下煉石補天,東海的通天圣人以誅仙劍斬殺北海玄龜,當作天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