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復的讀音 克復的意思
克復 (1).用武力收復。《晉書·王導傳》:“ 導 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 楚 囚相對泣邪?’”《南史·宋紀上》:“公精貫朝日,氣陵虹蜺,奮起靈武,大殲群慝,克復皇邑,奉歆神祇。”《梁書·武帝紀中》:“ 馬仙琕 大破 魏 軍,斬馘十馀萬,克復 胊山城 。”《太平廣記》卷四八六引 唐 薛調 《無雙傳》:“ 仙客 舍輜騎警走,歸 襄陽 ,村居三年。后知克復,京師重整,海內無事。乃入京,訪舅氏消息。” (2).恢復。 晉 干寶 《搜神記》卷一:“遂披帷相見,悲喜交切。控左援綏,同乘至洛 ,遂為室家,克復舊好。”
- 克
- 復
“克復”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kè fù]
- 漢字注音:
- ㄎㄜˋ ㄈㄨˋ
- 簡繁字形:
- 克復
- 是否常用:
- 否
“克復”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克復 kèfù
(1) [resume]∶能夠恢復
克復舊物
(2) [retake;recover;recapture]∶用武力收復失地
克復城池
(3) [overcome;surmount;conquer;get over]∶克服
辭典解釋
克復 kè fù ㄎㄜˋ ㄈㄨˋ 能夠恢復。
《國語.晉語九》:「基于其身,以克復其所。」
《三國演義.第一○三回》:「克復舊物,永延漢祀。」
攻戰而收復失地。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
《水滸傳.第一一七回》:「以圖退賊,克復城池。」
反義詞
失守
網絡解釋
克復
(1).用武力收復。《晉書·王導傳》:“ 導 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 楚 囚相對泣邪?’”《南史·宋紀上》:“公精貫朝日,氣陵虹蜺,奮起靈武,大殲群慝,克復皇邑,奉歆神祇。”《梁書·武帝紀中》:“ 馬仙琕 大破 魏 軍,斬馘十馀萬,克復 胊山城 。”《太平廣記》卷四八六引 唐 薛調 《無雙傳》:“ 仙客 舍輜騎警走,歸 襄陽 ,村居三年。后知克復,京師重整,海內無事。乃入京,訪舅氏消息。”
(2).恢復。 晉 干寶 《搜神記》卷一:“遂披帷相見,悲喜交切。控左援綏,同乘至洛 ,遂為室家,克復舊好。”
“克復”的單字解釋
【克】:1.能:克勤克儉。不克分身。2.克服;克制:克己。以柔克剛。3.攻下據點;戰勝:克復。克敵。攻必克。4.消化:克食。克化。5.姓。6.嚴格限定(期限):克期。克日。7.質量或重量單位,符號g。1克等于1千克(公斤)的千分之一。[法gramme]8.藏族地區容量單位,1克青稞約重25市斤。9.藏族地區地積單位,播種1克(約25市斤)種子的土地稱為1克地,1克約合1市畝。“剋(尅)”
【復】:1.“復”的繁體字。2.返、還。《爾雅?釋言》:“復,返也。”《左傳?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復。”3.還原,再回到原來的樣子:“恢復”、“康復”、“回復”、“收復”。《史記?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傳》:“三去相,三復位。”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我令卿復君臣之好,何以猶絕?”4.回報,多指仇恨而言:“報復”、“復仇”。《左傳?定公四年》:“(伍員)謂申包胥曰:‘我必復楚國。’”5.免附徭役或賦稅。《墨子?號令》:“男女老小,先分守者,人賜錢千,復之三歲。”《漢書?卷一?高帝紀上》:“蜀漢民給軍事勞苦,復勿租稅二歲。”6.再、又:“去而復返”、“舊病復發”、“死灰復燃”。唐?李白《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迴。”7.無義。有補充或調整音節的作用。南朝梁?無名氏《木蘭詩二首之一》:“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唐?杜甫《贈衛八處士詩》:“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8.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震()下坤()上。機運循環之象。9.姓。如元代有復見心。10.“復”、“複”、“覆”三字本義各異。復為還、返,複為有夾裡的衣服,覆為翻倒、傾倒的意思。但因就其本義都可以引申為再、又、重等義,所以“反復”也或作“反複”、“反覆”,“重複”也或作“重覆”、“重復”等。但在某些語詞的特定用法上,卻不可相混。如“復興”不作“複興”、“覆興”,“複數”不作“復數”、“覆數”,“覆蓋”不作“復蓋”、“複蓋”。因此使用這三字,除其意義相通部分外,仍應注意各字單用本義之區別。
“克復”的相關詞語
* 克復的讀音是:kè fù,克復的意思:克復 (1).用武力收復。《晉書·王導傳》:“ 導 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 楚 囚相對泣邪?’”《南史·宋紀上》:“公精貫朝日,氣陵虹蜺,奮起靈武,大殲群慝,克復皇邑,奉歆神祇。”《梁書·武帝紀中》:“ 馬仙琕 大破 魏 軍,斬馘十馀萬,克復 胊山城 。”《太平廣記》卷四八六引 唐 薛調 《無雙傳》:“ 仙客 舍輜騎警走,歸 襄陽 ,村居三年。后知克復,京師重整,海內無事。乃入京,訪舅氏消息。” (2).恢復。 晉 干寶 《搜神記》卷一:“遂披帷相見,悲喜交切。控左援綏,同乘至洛 ,遂為室家,克復舊好。”
基本解釋
克復 kèfù
(1) [resume]∶能夠恢復
克復舊物
(2) [retake;recover;recapture]∶用武力收復失地
克復城池
(3) [overcome;surmount;conquer;get over]∶克服
辭典解釋
克復 kè fù ㄎㄜˋ ㄈㄨˋ能夠恢復。
《國語.晉語九》:「基于其身,以克復其所。」
《三國演義.第一○三回》:「克復舊物,永延漢祀。」
攻戰而收復失地。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
《水滸傳.第一一七回》:「以圖退賊,克復城池。」
反義詞
失守克復
(1).用武力收復。《晉書·王導傳》:“ 導 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 楚 囚相對泣邪?’”《南史·宋紀上》:“公精貫朝日,氣陵虹蜺,奮起靈武,大殲群慝,克復皇邑,奉歆神祇。”《梁書·武帝紀中》:“ 馬仙琕 大破 魏 軍,斬馘十馀萬,克復 胊山城 。”《太平廣記》卷四八六引 唐 薛調 《無雙傳》:“ 仙客 舍輜騎警走,歸 襄陽 ,村居三年。后知克復,京師重整,海內無事。乃入京,訪舅氏消息。”(2).恢復。 晉 干寶 《搜神記》卷一:“遂披帷相見,悲喜交切。控左援綏,同乘至洛 ,遂為室家,克復舊好。”
【克】:1.能:克勤克儉。不克分身。2.克服;克制:克己。以柔克剛。3.攻下據點;戰勝:克復。克敵。攻必克。4.消化:克食。克化。5.姓。6.嚴格限定(期限):克期。克日。7.質量或重量單位,符號g。1克等于1千克(公斤)的千分之一。[法gramme]8.藏族地區容量單位,1克青稞約重25市斤。9.藏族地區地積單位,播種1克(約25市斤)種子的土地稱為1克地,1克約合1市畝。“剋(尅)”
【復】:1.“復”的繁體字。2.返、還。《爾雅?釋言》:“復,返也。”《左傳?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復。”3.還原,再回到原來的樣子:“恢復”、“康復”、“回復”、“收復”。《史記?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傳》:“三去相,三復位。”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我令卿復君臣之好,何以猶絕?”4.回報,多指仇恨而言:“報復”、“復仇”。《左傳?定公四年》:“(伍員)謂申包胥曰:‘我必復楚國。’”5.免附徭役或賦稅。《墨子?號令》:“男女老小,先分守者,人賜錢千,復之三歲。”《漢書?卷一?高帝紀上》:“蜀漢民給軍事勞苦,復勿租稅二歲。”6.再、又:“去而復返”、“舊病復發”、“死灰復燃”。唐?李白《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迴。”7.無義。有補充或調整音節的作用。南朝梁?無名氏《木蘭詩二首之一》:“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唐?杜甫《贈衛八處士詩》:“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8.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震()下坤()上。機運循環之象。9.姓。如元代有復見心。10.“復”、“複”、“覆”三字本義各異。復為還、返,複為有夾裡的衣服,覆為翻倒、傾倒的意思。但因就其本義都可以引申為再、又、重等義,所以“反復”也或作“反複”、“反覆”,“重複”也或作“重覆”、“重復”等。但在某些語詞的特定用法上,卻不可相混。如“復興”不作“複興”、“覆興”,“複數”不作“復數”、“覆數”,“覆蓋”不作“復蓋”、“複蓋”。因此使用這三字,除其意義相通部分外,仍應注意各字單用本義之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