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韻的讀音 切韻的意思
切韻 (切韻)隋代陸法言著。書成于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共5卷,收1.15萬字。分193韻:平聲54韻,上聲51韻,去聲56韻,入聲32韻。唐代初年被定為官韻。增訂本甚多。《切韻》原書已失傳,其所反映的語音系統因《廣韻》等增訂本而得以完整地流傳下來。現存最完整的增訂本有兩個,一為唐寫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一為北宋陳彭年等編的《大宋重修廣韻》。《切韻》原本已佚,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藏有敦煌唐寫本切韻殘卷三種,是目前所存最古的、與陸法言編撰《切韻》最相近的版本。
- 切
- 韻
“切韻”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qiē yùn]
- 漢字注音:
- ㄑㄧㄝ ㄩㄣˋ
- 簡繁字形:
- 切韻
- 是否常用:
- 否
“切韻”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猶反切。為韻書名。依反切發聲以分音,收聲以分韻,故曰切韻。辭典解釋
切韻 qiè yùn ㄑㄧㄝˋ ㄩㄣˋ 古時以兩字之音拼合成一字讀音的注音方式。上字取其聲,下字取其韻與聲調。
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一五.藝文》:「所謂切韻者,上字為切,下字為韻。」
也稱為「切腳」。
書名。隋陸法言撰,五卷。為較早的韻書。后世《唐韻》、《廣韻》,皆據以為藍本,其書已亡佚。近年在敦煌石室中發現其殘本,約存全書的四分之三。
網絡解釋
切韻 (切韻)
隋代陸法言著。書成于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共5卷,收1.15萬字。分193韻:平聲54韻,上聲51韻,去聲56韻,入聲32韻。唐代初年被定為官韻。增訂本甚多。《切韻》原書已失傳,其所反映的語音系統因《廣韻》等增訂本而得以完整地流傳下來。現存最完整的增訂本有兩個,一為唐寫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一為北宋陳彭年等編的《大宋重修廣韻》。《切韻》原本已佚,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藏有敦煌唐寫本切韻殘卷三種,是目前所存最古的、與陸法言編撰《切韻》最相近的版本。
“切韻”的單字解釋
【切】:[qiē]1.用刀把物品分成若干部分:切西瓜。把肉切成絲兒。切斷敵軍退路。2.直線與圓、直線與球、圓與圓、平面與球或球與球只有一個交點時叫做切。[qiè]1.合;符合:文章切題。說話不切實際。2.貼近;親近:切身。親切。3.急切;殷切:迫切。懇切。回國心切。4.切實;務必:切記。切忌。切不可驕傲。5.用在反切后頭,表示前兩字是注音用的反切。如“塑,桑故切”。見〖反切〗。6.姓。
【韻】:1.好聽的聲音:琴韻悠揚。松聲竹韻。2.韻母:押韻。疊韻。韻文。3.情趣:風韻。韻味。韻致。4.姓。
“切韻”的相關詞語
* 切韻的讀音是:qiē yùn,切韻的意思:切韻 (切韻)隋代陸法言著。書成于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共5卷,收1.15萬字。分193韻:平聲54韻,上聲51韻,去聲56韻,入聲32韻。唐代初年被定為官韻。增訂本甚多。《切韻》原書已失傳,其所反映的語音系統因《廣韻》等增訂本而得以完整地流傳下來。現存最完整的增訂本有兩個,一為唐寫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一為北宋陳彭年等編的《大宋重修廣韻》。《切韻》原本已佚,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藏有敦煌唐寫本切韻殘卷三種,是目前所存最古的、與陸法言編撰《切韻》最相近的版本。
基本解釋
猶反切。為韻書名。依反切發聲以分音,收聲以分韻,故曰切韻。辭典解釋
切韻 qiè yùn ㄑㄧㄝˋ ㄩㄣˋ古時以兩字之音拼合成一字讀音的注音方式。上字取其聲,下字取其韻與聲調。
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一五.藝文》:「所謂切韻者,上字為切,下字為韻。」
也稱為「切腳」。
書名。隋陸法言撰,五卷。為較早的韻書。后世《唐韻》、《廣韻》,皆據以為藍本,其書已亡佚。近年在敦煌石室中發現其殘本,約存全書的四分之三。
切韻 (切韻)
隋代陸法言著。書成于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共5卷,收1.15萬字。分193韻:平聲54韻,上聲51韻,去聲56韻,入聲32韻。唐代初年被定為官韻。增訂本甚多。《切韻》原書已失傳,其所反映的語音系統因《廣韻》等增訂本而得以完整地流傳下來。現存最完整的增訂本有兩個,一為唐寫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一為北宋陳彭年等編的《大宋重修廣韻》。《切韻》原本已佚,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藏有敦煌唐寫本切韻殘卷三種,是目前所存最古的、與陸法言編撰《切韻》最相近的版本。【切】:[qiē]1.用刀把物品分成若干部分:切西瓜。把肉切成絲兒。切斷敵軍退路。2.直線與圓、直線與球、圓與圓、平面與球或球與球只有一個交點時叫做切。[qiè]1.合;符合:文章切題。說話不切實際。2.貼近;親近:切身。親切。3.急切;殷切:迫切。懇切。回國心切。4.切實;務必:切記。切忌。切不可驕傲。5.用在反切后頭,表示前兩字是注音用的反切。如“塑,桑故切”。見〖反切〗。6.姓。
【韻】:1.好聽的聲音:琴韻悠揚。松聲竹韻。2.韻母:押韻。疊韻。韻文。3.情趣:風韻。韻味。韻致。4.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