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本的讀音 刻本的意思
刻本 也就是版本類型。亦稱刊本、槧本、鐫本。均指雕版印刷而成的書本。中國雕版印刷術發明很早。唐代已經有雕版印刷的書籍流行。五代已由政府指令國子監校刻“九經”。至宋代,雕版印刷的書籍大盛。旁及遼、金、西夏,直至元、明、清,前后盛行1000余年。
- 刻
- 本
“刻本”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kè běn]
- 漢字注音:
- ㄎㄜˋ ㄅㄣˇ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是
“刻本”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刻本 kèběn
[block-printed edition] 刻版印刷的書籍版本
辭典解釋
刻本 kè běn ㄎㄜˋ ㄅㄣˇ 雕板印成的書籍。如宋刻本、元刻本。
《老殘游記.第三回》:「這是部宋版張君房刻本的莊子,從那里得來的?」
英語 block printed edition
法語 édition à gravure sur bois, édition xylographique
網絡解釋
刻本
也就是版本類型。亦稱刊本、槧本、鐫本。均指雕版印刷而成的書本。中國雕版印刷術發明很早。唐代已經有雕版印刷的書籍流行。五代已由政府指令國子監校刻“九經”。至宋代,雕版印刷的書籍大盛。旁及遼、金、西夏,直至元、明、清,前后盛行1000余年。
“刻本”的單字解釋
【刻】:1.雕刻:刻圖章。2.計算時間的單位。用鐘表計時,十五分鐘為一刻。古代用漏壺記時,一晝夜共一百刻。3.時間:即刻。立刻。4.形容程度深:深刻。刻苦。5.刻薄:尖刻。苛刻。6.同“克”。
【本】:1.草木的根:本草(泛指中藥)。無本之木。2.事物的根源,與“末”相對:本末(頭尾;始終)。根本(根源;徹底;本質上)。3.草的莖,樹的干:草本植物。4.中心的,主要的:本部。本體。5.原來:本來。本領。6.自己這方面的:本國。本身。本位。本分(fèn)。
“刻本”的相關詞語
“刻本”造句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出自:宋·包拯《明刻本附錄》清心:摒除私心雜念。直道:率直地為人。無私和正直這是修養處世的根本。包拯
經過對照,編輯人員選擇了南宋刻本作為底本.
觀察它隱含了接受它是當下這一刻本然的一部分.
只以一升米的價錢買下的雍正刻本。陸灝
就白鶴梁題刻本體保護及白鶴梁題刻復建,提出了保護規劃的總體方案。
宋、元、明的有些書坊刻本,刻售的戲曲小說,為了節省工時,降低成本,大量手寫俗體。
重新審視福建坊刻本,對它做出公正的評價,還其真正的歷史面目,進行正確的歷史定位。
初刻本中的疏漏大多被以后的版本承襲,有的校訂者修訂了錯誤,但也可能增添新的誤解。
對白鶴梁題刻本體保護工程設計進行了論述。
與阮刻本相比,保存有參考意義的異詞、異字千余處,在版本、校勘、語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 刻本的讀音是:kè běn,刻本的意思:刻本 也就是版本類型。亦稱刊本、槧本、鐫本。均指雕版印刷而成的書本。中國雕版印刷術發明很早。唐代已經有雕版印刷的書籍流行。五代已由政府指令國子監校刻“九經”。至宋代,雕版印刷的書籍大盛。旁及遼、金、西夏,直至元、明、清,前后盛行1000余年。
基本解釋
刻本 kèběn
[block-printed edition] 刻版印刷的書籍版本
辭典解釋
刻本 kè běn ㄎㄜˋ ㄅㄣˇ雕板印成的書籍。如宋刻本、元刻本。
《老殘游記.第三回》:「這是部宋版張君房刻本的莊子,從那里得來的?」
英語 block printed edition
法語 édition à gravure sur bois, édition xylographique
刻本
也就是版本類型。亦稱刊本、槧本、鐫本。均指雕版印刷而成的書本。中國雕版印刷術發明很早。唐代已經有雕版印刷的書籍流行。五代已由政府指令國子監校刻“九經”。至宋代,雕版印刷的書籍大盛。旁及遼、金、西夏,直至元、明、清,前后盛行1000余年。
【刻】:1.雕刻:刻圖章。2.計算時間的單位。用鐘表計時,十五分鐘為一刻。古代用漏壺記時,一晝夜共一百刻。3.時間:即刻。立刻。4.形容程度深:深刻。刻苦。5.刻薄:尖刻。苛刻。6.同“克”。
【本】:1.草木的根:本草(泛指中藥)。無本之木。2.事物的根源,與“末”相對:本末(頭尾;始終)。根本(根源;徹底;本質上)。3.草的莖,樹的干:草本植物。4.中心的,主要的:本部。本體。5.原來:本來。本領。6.自己這方面的:本國。本身。本位。本分(fèn)。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出自:宋·包拯《明刻本附錄》清心:摒除私心雜念。直道:率直地為人。無私和正直這是修養處世的根本。包拯
經過對照,編輯人員選擇了南宋刻本作為底本.
觀察它隱含了接受它是當下這一刻本然的一部分.
只以一升米的價錢買下的雍正刻本。陸灝
就白鶴梁題刻本體保護及白鶴梁題刻復建,提出了保護規劃的總體方案。
宋、元、明的有些書坊刻本,刻售的戲曲小說,為了節省工時,降低成本,大量手寫俗體。
重新審視福建坊刻本,對它做出公正的評價,還其真正的歷史面目,進行正確的歷史定位。
初刻本中的疏漏大多被以后的版本承襲,有的校訂者修訂了錯誤,但也可能增添新的誤解。
對白鶴梁題刻本體保護工程設計進行了論述。
與阮刻本相比,保存有參考意義的異詞、異字千余處,在版本、校勘、語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