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論的讀音 動機論的意思
動機論 動機論,在道德評價中主張根據人的主觀愿望來確定行為的道德意義的理論,與“效果論”相對。動機論認為人的行為善惡取決于動機是否善良,而與行為所產生的效果無關;人的道德義務源于先驗的善良意志,是善良意志發出的命令即所謂的“道德律令”,道德評價的標準是根據人的行為的動機、意向、行為所遵循的規則等道德的因素,而不去考慮行為結果對人對己的利與害。判斷或評價行為的善惡只須看動機,不必看效果。這種理論割裂了動機與效果的辯證統一關系,是片面的。 動機論的代表人物有康德、布拉德雷、儒家以及基督教倫理學家。 動機論亦稱“意向論”。是一種片面強調動機的道德評價理論。與“效果論”相對,認為人的行為善惡取決于動機是否善良,而與行為效果無關。判斷或評價行為的善惡只需看動機,不必看效果。在中國,儒家倫理具有明顯的動機論傾向。孟子主張“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董仲舒則明確提出“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春秋繁露》)。認為人的行為善惡,主要看他是否出于“道”、“理”動機,而不在于功利效果。
- 動
- 機
- 論
“動機論”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dòng jī lùn]
- 漢字注音:
- ㄉㄨㄙˋ ㄐㄧ ㄌㄨㄣˋ
- 簡繁字形:
- 動機論
- 是否常用:
- 否
“動機論”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在道德評價中主張根據人的主觀愿望來確定行為的道德意義的理論。與“效果論”相對。認為人的行為善惡取決于動機是否善良,而與行為所產生的效果無關;判斷或評價行為的善惡只須看動機,不必看效果。這種理論割裂了動機與效果的辯證統一關系,是片面的。參見“動機與效果”。
網絡解釋
動機論
動機論,在道德評價中主張根據人的主觀愿望來確定行為的道德意義的理論,與“效果論”相對。動機論認為人的行為善惡取決于動機是否善良,而與行為所產生的效果無關;人的道德義務源于先驗的善良意志,是善良意志發出的命令即所謂的“道德律令”,道德評價的標準是根據人的行為的動機、意向、行為所遵循的規則等道德的因素,而不去考慮行為結果對人對己的利與害。判斷或評價行為的善惡只須看動機,不必看效果。這種理論割裂了動機與效果的辯證統一關系,是片面的。 動機論的代表人物有康德、布拉德雷、儒家以及基督教倫理學家。
動機論亦稱“意向論”。是一種片面強調動機的道德評價理論。與“效果論”相對,認為人的行為善惡取決于動機是否善良,而與行為效果無關。判斷或評價行為的善惡只需看動機,不必看效果。在中國,儒家倫理具有明顯的動機論傾向。孟子主張“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董仲舒則明確提出“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春秋繁露》)。認為人的行為善惡,主要看他是否出于“道”、“理”動機,而不在于功利效果。
“動機論”的單字解釋
【動】:1.(事物)改變原來位置或脫離靜止狀態(跟“靜”相對):流動。風吹草動。你坐著別動。2.“働”是“勞動”的“動(動)”的異體字。3.改變(事物)原來的位置或樣子:搬動。挪動。改動。動用。興師動眾。4.使用;使起作用:動筆。動手。動腦筋。5.觸動(思想感情):動心。動怒。動了公憤。6.感動:動人。不為親情所動。7.吃;喝(多用于否定式):這病不宜動葷腥。他向來不動酒。8.動不動;常常:動輒得咎。影片一經上演,觀眾動以萬計。
【機】:1.機器:縫紉機。打字機。插秧機。拖拉機。2.飛機:客機。運輸機。機場。機群。3.事情變化的樞紐;有重要關系的環節:事機。生機。轉機。4.機會;時機:乘機。隨機應變。機不可失。5.生活機能:有機體。無機化學。6.重要的事務:日理萬機。7.心思;念頭:動機。心機。殺機。8.能迅速適應事物的變化的;靈活:機智。機警。9.姓。
【論】:[lùn]1.分析和說明道理:評論。議論。2.分析和說明道理的言論、文章或理論:輿論。社論。歷史唯物論。3.評定;看待:論罪。相提并論。4.介詞。按照:論堆賣。論件計工。[lún]〔論語〕儒家經典之一。孔子弟子編纂的有關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內容有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和弟子間的談話,涉及政治、經濟、教育、道德和哲學等,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宋代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
“動機論”的相關成語
“動機論”的相關詞語
* 動機論的讀音是:dòng jī lùn,動機論的意思:動機論 動機論,在道德評價中主張根據人的主觀愿望來確定行為的道德意義的理論,與“效果論”相對。動機論認為人的行為善惡取決于動機是否善良,而與行為所產生的效果無關;人的道德義務源于先驗的善良意志,是善良意志發出的命令即所謂的“道德律令”,道德評價的標準是根據人的行為的動機、意向、行為所遵循的規則等道德的因素,而不去考慮行為結果對人對己的利與害。判斷或評價行為的善惡只須看動機,不必看效果。這種理論割裂了動機與效果的辯證統一關系,是片面的。 動機論的代表人物有康德、布拉德雷、儒家以及基督教倫理學家。 動機論亦稱“意向論”。是一種片面強調動機的道德評價理論。與“效果論”相對,認為人的行為善惡取決于動機是否善良,而與行為效果無關。判斷或評價行為的善惡只需看動機,不必看效果。在中國,儒家倫理具有明顯的動機論傾向。孟子主張“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董仲舒則明確提出“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春秋繁露》)。認為人的行為善惡,主要看他是否出于“道”、“理”動機,而不在于功利效果。
基本解釋
在道德評價中主張根據人的主觀愿望來確定行為的道德意義的理論。與“效果論”相對。認為人的行為善惡取決于動機是否善良,而與行為所產生的效果無關;判斷或評價行為的善惡只須看動機,不必看效果。這種理論割裂了動機與效果的辯證統一關系,是片面的。參見“動機與效果”。動機論
動機論,在道德評價中主張根據人的主觀愿望來確定行為的道德意義的理論,與“效果論”相對。動機論認為人的行為善惡取決于動機是否善良,而與行為所產生的效果無關;人的道德義務源于先驗的善良意志,是善良意志發出的命令即所謂的“道德律令”,道德評價的標準是根據人的行為的動機、意向、行為所遵循的規則等道德的因素,而不去考慮行為結果對人對己的利與害。判斷或評價行為的善惡只須看動機,不必看效果。這種理論割裂了動機與效果的辯證統一關系,是片面的。 動機論的代表人物有康德、布拉德雷、儒家以及基督教倫理學家。動機論亦稱“意向論”。是一種片面強調動機的道德評價理論。與“效果論”相對,認為人的行為善惡取決于動機是否善良,而與行為效果無關。判斷或評價行為的善惡只需看動機,不必看效果。在中國,儒家倫理具有明顯的動機論傾向。孟子主張“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董仲舒則明確提出“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春秋繁露》)。認為人的行為善惡,主要看他是否出于“道”、“理”動機,而不在于功利效果。
【動】:1.(事物)改變原來位置或脫離靜止狀態(跟“靜”相對):流動。風吹草動。你坐著別動。2.“働”是“勞動”的“動(動)”的異體字。3.改變(事物)原來的位置或樣子:搬動。挪動。改動。動用。興師動眾。4.使用;使起作用:動筆。動手。動腦筋。5.觸動(思想感情):動心。動怒。動了公憤。6.感動:動人。不為親情所動。7.吃;喝(多用于否定式):這病不宜動葷腥。他向來不動酒。8.動不動;常常:動輒得咎。影片一經上演,觀眾動以萬計。
【機】:1.機器:縫紉機。打字機。插秧機。拖拉機。2.飛機:客機。運輸機。機場。機群。3.事情變化的樞紐;有重要關系的環節:事機。生機。轉機。4.機會;時機:乘機。隨機應變。機不可失。5.生活機能:有機體。無機化學。6.重要的事務:日理萬機。7.心思;念頭:動機。心機。殺機。8.能迅速適應事物的變化的;靈活:機智。機警。9.姓。
【論】:[lùn]1.分析和說明道理:評論。議論。2.分析和說明道理的言論、文章或理論:輿論。社論。歷史唯物論。3.評定;看待:論罪。相提并論。4.介詞。按照:論堆賣。論件計工。[lún]〔論語〕儒家經典之一。孔子弟子編纂的有關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內容有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和弟子間的談話,涉及政治、經濟、教育、道德和哲學等,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宋代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