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銀的讀音 包銀的意思
包銀 包銀亦稱“包垛銀”。中國元代征收的一種科差。蒙古太宗時源于真定路 (今河北境內),后逐漸在中原各地推廣。初規定中原漢民戶納銀6兩,至蒙占憲宗五年 (1255年) 減為4兩,其中,2兩征銀,2兩折收物品。后世祖時統改征銀為征鈔。包銀制在江南推廣,系在元世祖平定江南后;對散民郡縣回族戶包銀的征收 (戶2兩),系在仁宗延佑七年(1320年) 四月始。
- 包
- 銀
“包銀”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bāo yín]
- 漢字注音:
- ㄅㄠ ㄧㄣˊ
- 簡繁字形:
- 包銀
- 是否常用:
- 否
“包銀”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包銀 bāoyín
[actor's monthly wages;contracted payment] 舊指戲班按合同付給演員的工薪
辭典解釋
包銀 bāo yín ㄅㄠ ㄧㄣˊ 舊時戲院按時付給劇團或主要演員約定的酬勞。也作「包金」。
英語 contracted payment (esp. actors' salary in former times)?
法語 paiement contracté
網絡解釋
包銀
包銀亦稱“包垛銀”。中國元代征收的一種科差。蒙古太宗時源于真定路 (今河北境內),后逐漸在中原各地推廣。初規定中原漢民戶納銀6兩,至蒙占憲宗五年 (1255年) 減為4兩,其中,2兩征銀,2兩折收物品。后世祖時統改征銀為征鈔。包銀制在江南推廣,系在元世祖平定江南后;對散民郡縣回族戶包銀的征收 (戶2兩),系在仁宗延佑七年(1320年) 四月始。
“包銀”的單字解釋
【包】:1.用紙、布或其他薄片把東西裹起來:包書。包餃子。頭上包著一條白毛巾。2.包好了的東西:藥包。郵包。打了個包。3.裝東西的口袋:書包。把零碎東西裝進包兒里。病包兒。壞包兒。淘氣包兒。4.用于成包的東西:兩包大米。一大包衣服。5.物體或身體上鼓起來的疙瘩:樹干上有個大包。腿上起了個包。6.氈制的圓頂帳篷:蒙古包。7.圍繞;包圍:火苗包住了鍋臺。騎兵分兩路包過去。8.容納在里頭;總括在一起:包含。包羅。無所不包。9.把整個任務承擔下來,負責完成:包醫。包教。包片兒(負責完成一定地段或范圍的工作)。10.姓。
【銀】:同“銀”。
“包銀”的相關詞語
* 包銀的讀音是:bāo yín,包銀的意思:包銀 包銀亦稱“包垛銀”。中國元代征收的一種科差。蒙古太宗時源于真定路 (今河北境內),后逐漸在中原各地推廣。初規定中原漢民戶納銀6兩,至蒙占憲宗五年 (1255年) 減為4兩,其中,2兩征銀,2兩折收物品。后世祖時統改征銀為征鈔。包銀制在江南推廣,系在元世祖平定江南后;對散民郡縣回族戶包銀的征收 (戶2兩),系在仁宗延佑七年(1320年) 四月始。
基本解釋
包銀 bāoyín
[actor's monthly wages;contracted payment] 舊指戲班按合同付給演員的工薪
辭典解釋
包銀 bāo yín ㄅㄠ ㄧㄣˊ舊時戲院按時付給劇團或主要演員約定的酬勞。也作「包金」。
英語 contracted payment (esp. actors' salary in former times)?
法語 paiement contracté
包銀
包銀亦稱“包垛銀”。中國元代征收的一種科差。蒙古太宗時源于真定路 (今河北境內),后逐漸在中原各地推廣。初規定中原漢民戶納銀6兩,至蒙占憲宗五年 (1255年) 減為4兩,其中,2兩征銀,2兩折收物品。后世祖時統改征銀為征鈔。包銀制在江南推廣,系在元世祖平定江南后;對散民郡縣回族戶包銀的征收 (戶2兩),系在仁宗延佑七年(1320年) 四月始。【包】:1.用紙、布或其他薄片把東西裹起來:包書。包餃子。頭上包著一條白毛巾。2.包好了的東西:藥包。郵包。打了個包。3.裝東西的口袋:書包。把零碎東西裝進包兒里。病包兒。壞包兒。淘氣包兒。4.用于成包的東西:兩包大米。一大包衣服。5.物體或身體上鼓起來的疙瘩:樹干上有個大包。腿上起了個包。6.氈制的圓頂帳篷:蒙古包。7.圍繞;包圍:火苗包住了鍋臺。騎兵分兩路包過去。8.容納在里頭;總括在一起:包含。包羅。無所不包。9.把整個任務承擔下來,負責完成:包醫。包教。包片兒(負責完成一定地段或范圍的工作)。10.姓。
【銀】:同“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