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綬的讀音 印綬的意思
印綬 印綬,漢語詞匯。拼音:yìn shòu 釋義:1、印信和系印信的絲帶。古人印信上系有絲帶,佩帶在身。2、借指官爵。
- 印
- 綬
“印綬”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yìn shòu]
- 漢字注音:
- ㄧㄣˋ ㄕㄡˋ
- 簡繁字形:
- 印綬
- 是否常用:
- 是
“印綬”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印綬 yìnshòu
[silk ribbon used to fasten seals and correspondence] 舊時稱印信和系印的綬帶
辭典解釋
印綬 yìn shòu ㄧㄣˋ ㄕㄡˋ 印信和系在印信上的絲帶。
《后漢書.卷一三.隗囂傳》:「其后公孫述數出兵漢中,遣使以大司空扶安王印綬授囂。」
《三國演義.第二回》:「吾繳還印綬,從此去矣。」
網絡解釋
印綬
印綬,漢語詞匯。拼音:yìn shòu
釋義:1、印信和系印信的絲帶。古人印信上系有絲帶,佩帶在身。2、借指官爵。
“印綬”的單字解釋
【印】:1.圖章,戳記:印章。印璽。印記。印把子(亦喻政權)。2.痕跡:手印。指印。印子(a.痕跡;b.高利貸的一種,全稱“印印錢”)。3.用油墨、染料之類把文字或圖畫留在紙、布、器皿等材料上:印刷。排印。印制。印發(fā)。4.彼此符合:印證。心心相印。5.外界事物反映在腦中所留下的形象:印象。6.姓。
【綬】:一種絲帶(舊時多作拴印或佩玉之用)。
“印綬”的相關成語
“印綬”的相關詞語
“印綬”造句
云出寨迎接,待以賓禮,置酒共飲,納了印綬,酒至數巡,范曰:將軍姓趙,某亦姓趙,五百年前,合是一家。
當年仲夏,翼公“乃解印綬謝諸僚友”,乘船沿贛江下行,自覓歸隱躬耕之地。
印綬由官員隨身佩帶,除非因犯法、罷官等緣故例應追繳外,升官調職或告老病歿,都可帶走。
那不是所謂的傳國玉璽,而是私人的印綬。
印綬上醒目的東陽二字旁邊,栩栩如生的金龍似要飛騰而出,嚇的羅浮撲通一下跪在地上,顫聲道:“不知貴客到此,有失遠迎,還請恕罪!”。
最終,關羽發完牢騷,也就拜受印綬。
’臣雖自展竭,無益庶政,謹上印綬節鉞,退還田里,以避賢路。
陸遜伯言平靜的跪在封將壇上,從主公手中接下印綬兵符,此刻的他,即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殊榮。
李威又沖著掌管內宮印綬的掌書說道:去將司閨的印符拿過來。
王莽纂位后,想要讓蔡勛當隴西郡太守,蔡勛面對著印綬仰天長嘆說:我本來在漢朝為官,死了也不能失去正道。
* 印綬的讀音是:yìn shòu,印綬的意思:印綬 印綬,漢語詞匯。拼音:yìn shòu 釋義:1、印信和系印信的絲帶。古人印信上系有絲帶,佩帶在身。2、借指官爵。
基本解釋
印綬 yìnshòu
[silk ribbon used to fasten seals and correspondence] 舊時稱印信和系印的綬帶
辭典解釋
印綬 yìn shòu ㄧㄣˋ ㄕㄡˋ印信和系在印信上的絲帶。
《后漢書.卷一三.隗囂傳》:「其后公孫述數出兵漢中,遣使以大司空扶安王印綬授囂。」
《三國演義.第二回》:「吾繳還印綬,從此去矣。」
印綬
印綬,漢語詞匯。拼音:yìn shòu釋義:1、印信和系印信的絲帶。古人印信上系有絲帶,佩帶在身。2、借指官爵。

【印】:1.圖章,戳記:印章。印璽。印記。印把子(亦喻政權)。2.痕跡:手印。指印。印子(a.痕跡;b.高利貸的一種,全稱“印印錢”)。3.用油墨、染料之類把文字或圖畫留在紙、布、器皿等材料上:印刷。排印。印制。印發(fā)。4.彼此符合:印證。心心相印。5.外界事物反映在腦中所留下的形象:印象。6.姓。
【綬】:一種絲帶(舊時多作拴印或佩玉之用)。
云出寨迎接,待以賓禮,置酒共飲,納了印綬,酒至數巡,范曰:將軍姓趙,某亦姓趙,五百年前,合是一家。
當年仲夏,翼公“乃解印綬謝諸僚友”,乘船沿贛江下行,自覓歸隱躬耕之地。
印綬由官員隨身佩帶,除非因犯法、罷官等緣故例應追繳外,升官調職或告老病歿,都可帶走。
那不是所謂的傳國玉璽,而是私人的印綬。
印綬上醒目的東陽二字旁邊,栩栩如生的金龍似要飛騰而出,嚇的羅浮撲通一下跪在地上,顫聲道:“不知貴客到此,有失遠迎,還請恕罪!”。
最終,關羽發完牢騷,也就拜受印綬。
’臣雖自展竭,無益庶政,謹上印綬節鉞,退還田里,以避賢路。
陸遜伯言平靜的跪在封將壇上,從主公手中接下印綬兵符,此刻的他,即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殊榮。
李威又沖著掌管內宮印綬的掌書說道:去將司閨的印符拿過來。
王莽纂位后,想要讓蔡勛當隴西郡太守,蔡勛面對著印綬仰天長嘆說:我本來在漢朝為官,死了也不能失去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