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的讀音 呂不韋的意思
呂不韋 (戰國末年秦國丞相)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省安陽市滑縣)人。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國丞相。 扶植秦國質子異人進入秦國政治核心,異人繼位,為秦莊襄王,前249年以呂不韋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門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萬人。 莊襄王去世后,年幼的太子政立為王,呂不韋為相邦,號稱“仲父”,權傾天下。 呂不韋主持編纂《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余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書成之日,懸于國門,聲稱能改動一字者賞千金。此為“一字千金”。 執政時曾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并六國的事業有重大貢獻。后因嫪毐集團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邦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復命讓其舉家遷蜀,呂不韋飲鴆自盡。
- 呂
- 不
- 韋
“呂不韋”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lǚ bù wéi]
- 漢字注音:
- ㄌㄩˇ ㄅㄨˋ ㄨㄟˊ
- 簡繁字形:
- 呂不韋
- 是否常用:
- 是
“呂不韋”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呂不韋 Lǚ Bùwéi
[Lu Buwei——the prime minister of Qin State in Warring States Period (?-235 B.C.)] (?—前235),戰國時衛國濮陽(現在河南濮陽西南)人,原為陽翟(韓國都城,現在河南禹縣)大商人,曾為秦國的相國
辭典解釋
呂不韋 lǚ bù wéi ㄌㄩˇ ㄅㄨˋ ㄨㄟˊ 人名。(西元前?~235)? 戰國時秦人。本為商賈,因有功于秦莊襄王,而為秦相,后封文信侯。曾以有孕之姬獻給莊襄王,生子政,即秦始皇。始皇時尊為仲父,后與太后私通,畏罪自殺。居相位時,曾使門客著《呂氏春秋》一書。
網絡解釋
呂不韋 (戰國末年秦國丞相)
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省安陽市滑縣)人。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國丞相。
扶植秦國質子異人進入秦國政治核心,異人繼位,為秦莊襄王,前249年以呂不韋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門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萬人。
莊襄王去世后,年幼的太子政立為王,呂不韋為相邦,號稱“仲父”,權傾天下。
呂不韋主持編纂《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余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書成之日,懸于國門,聲稱能改動一字者賞千金。此為“一字千金”。
執政時曾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并六國的事業有重大貢獻。后因嫪毐集團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邦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復命讓其舉家遷蜀,呂不韋飲鴆自盡。
“呂不韋”的單字解釋
【呂】:1.見〖律呂〗。2.姓。
【不】:[bù]1.用在動詞、形容詞和其他副詞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經濟。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詞或名詞性詞素前面,構成形容詞:不法。不規則。3.單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話的意思跟問題相反):他知道嗎?——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跟反復問句的作用相等:他現在身體好不?5.用在動補結構中間,表示不可能達到某種結果:拿不動。做不好。裝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疊用相同的詞,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邊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錢不錢的,你喜歡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選擇:晚上他不是看書,就是寫文章。8.a)在去聲字前面,“不”字讀陽平聲,如“不會”、“不是”。b)動詞“有”的否定式是“沒有”,不是“不有”。[fǒu]相當于“否”
【韋】:1.皮革。2.姓。
“呂不韋”的相關詞語
“呂不韋”造句
昌平君與昌文君相與謀計,眼見相邦文信侯呂不韋在秦國聲勢日隆,權傾朝野,一身九鼎,權力炙手可熱,無奈之下,只好投身相邦麾下,一心一意效力相邦,以求自保。
華陽夫人質問趙姬,抵死不認嬴政是呂不韋的兒子,與他茍且是被逼的,一番哭訴,決定舍車保帥,可以乘機鏟除呂不韋。
十二年(前235),文信侯呂不韋死去,被其賓客偷偷安葬在洛陽北芒山。
當時別具慧眼的商人呂不韋,偶然結識了這個落魄的秦國公子異人,認為他有“極大的投資價值”。
嬴政登基,呂不韋升為相國,稱“仲父”,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呂不韋看見異人對自己的搭救之情、杯酒之惠已感激異常,竟美言面諛,就謙遜地說:“名士大俠不敢當。
奇貨可居商鞅為秦人找到了強國良藥,商人呂不韋則將最終完成統一大業的人推上了王位。
其實真相在于,當時秦相呂不韋權勢煊赫,令人畏懼,誰敢去“增損一字”呢?
在呂不韋又投入了不盡的財富后,異人終于再一次走進了秦皇宮,拜倒在華陽夫人的石榴裙下,認做義母。
春申君相十四年,秦莊襄王立,以呂不韋為相,封為文信侯。
* 呂不韋的讀音是:lǚ bù wéi,呂不韋的意思:呂不韋 (戰國末年秦國丞相)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省安陽市滑縣)人。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國丞相。 扶植秦國質子異人進入秦國政治核心,異人繼位,為秦莊襄王,前249年以呂不韋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門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萬人。 莊襄王去世后,年幼的太子政立為王,呂不韋為相邦,號稱“仲父”,權傾天下。 呂不韋主持編纂《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余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書成之日,懸于國門,聲稱能改動一字者賞千金。此為“一字千金”。 執政時曾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并六國的事業有重大貢獻。后因嫪毐集團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邦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復命讓其舉家遷蜀,呂不韋飲鴆自盡。
基本解釋
呂不韋 Lǚ Bùwéi
[Lu Buwei——the prime minister of Qin State in Warring States Period (?-235 B.C.)] (?—前235),戰國時衛國濮陽(現在河南濮陽西南)人,原為陽翟(韓國都城,現在河南禹縣)大商人,曾為秦國的相國
辭典解釋
呂不韋 lǚ bù wéi ㄌㄩˇ ㄅㄨˋ ㄨㄟˊ人名。(西元前?~235)? 戰國時秦人。本為商賈,因有功于秦莊襄王,而為秦相,后封文信侯。曾以有孕之姬獻給莊襄王,生子政,即秦始皇。始皇時尊為仲父,后與太后私通,畏罪自殺。居相位時,曾使門客著《呂氏春秋》一書。
呂不韋 (戰國末年秦國丞相)
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省安陽市滑縣)人。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國丞相。扶植秦國質子異人進入秦國政治核心,異人繼位,為秦莊襄王,前249年以呂不韋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門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萬人。
莊襄王去世后,年幼的太子政立為王,呂不韋為相邦,號稱“仲父”,權傾天下。
呂不韋主持編纂《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余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書成之日,懸于國門,聲稱能改動一字者賞千金。此為“一字千金”。
執政時曾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并六國的事業有重大貢獻。后因嫪毐集團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邦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復命讓其舉家遷蜀,呂不韋飲鴆自盡。

【呂】:1.見〖律呂〗。2.姓。
【不】:[bù]1.用在動詞、形容詞和其他副詞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經濟。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詞或名詞性詞素前面,構成形容詞:不法。不規則。3.單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話的意思跟問題相反):他知道嗎?——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跟反復問句的作用相等:他現在身體好不?5.用在動補結構中間,表示不可能達到某種結果:拿不動。做不好。裝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疊用相同的詞,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邊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錢不錢的,你喜歡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選擇:晚上他不是看書,就是寫文章。8.a)在去聲字前面,“不”字讀陽平聲,如“不會”、“不是”。b)動詞“有”的否定式是“沒有”,不是“不有”。[fǒu]相當于“否”
【韋】:1.皮革。2.姓。
昌平君與昌文君相與謀計,眼見相邦文信侯呂不韋在秦國聲勢日隆,權傾朝野,一身九鼎,權力炙手可熱,無奈之下,只好投身相邦麾下,一心一意效力相邦,以求自保。
華陽夫人質問趙姬,抵死不認嬴政是呂不韋的兒子,與他茍且是被逼的,一番哭訴,決定舍車保帥,可以乘機鏟除呂不韋。
十二年(前235),文信侯呂不韋死去,被其賓客偷偷安葬在洛陽北芒山。
當時別具慧眼的商人呂不韋,偶然結識了這個落魄的秦國公子異人,認為他有“極大的投資價值”。
嬴政登基,呂不韋升為相國,稱“仲父”,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呂不韋看見異人對自己的搭救之情、杯酒之惠已感激異常,竟美言面諛,就謙遜地說:“名士大俠不敢當。
奇貨可居商鞅為秦人找到了強國良藥,商人呂不韋則將最終完成統一大業的人推上了王位。
其實真相在于,當時秦相呂不韋權勢煊赫,令人畏懼,誰敢去“增損一字”呢?
在呂不韋又投入了不盡的財富后,異人終于再一次走進了秦皇宮,拜倒在華陽夫人的石榴裙下,認做義母。
春申君相十四年,秦莊襄王立,以呂不韋為相,封為文信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