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顒的讀音 周顒的意思
周顒 周顒,南朝齊音韻學家、詩人、佛學家。據《南齊書》卷四一、《南史》卷三四載,字彥倫。汝南安城(今河南汝南)人。歷任益州主簿、中書郎、國子博士等官職。篤信佛教,清心寡欲,不食腥葷,嚴守佛教戒律,常為宋明帝劉彧“誦經”。博學多才,長于佛理,著《三宗論》,影響甚大,深受僧眾推崇,僧人智林贊譽為“真實行道第一功德”。精通聲律,借轉讀佛經之梵唄,與沈約等于永明年間發現了漢字的平上去入四聲,要求詩歌寫作運用聲律,嚴格遵照“四聲”,避忌“八病”。為“永明體”詩的重要創始人之一,對唐代律詩的形成有重大影響。
- 周
- 顒
“周顒”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zhōu yóng]
- 漢字注音:
- ㄓㄡ ㄩㄥˊ
- 簡繁字形:
- 周颙
- 是否常用:
- 否
“周顒”的意思
基本解釋
辭典解釋
周颙 zhōu yóng ㄓㄡ ㄩㄥˊ 人名。(西元?~485)?字彥倫。南朝齊汝南安城人。泛涉百家,尤長佛理,著有《三宗論》。
網絡解釋
周顒
周顒,南朝齊音韻學家、詩人、佛學家。據《南齊書》卷四一、《南史》卷三四載,字彥倫。汝南安城(今河南汝南)人。歷任益州主簿、中書郎、國子博士等官職。篤信佛教,清心寡欲,不食腥葷,嚴守佛教戒律,常為宋明帝劉彧“誦經”。博學多才,長于佛理,著《三宗論》,影響甚大,深受僧眾推崇,僧人智林贊譽為“真實行道第一功德”。精通聲律,借轉讀佛經之梵唄,與沈約等于永明年間發現了漢字的平上去入四聲,要求詩歌寫作運用聲律,嚴格遵照“四聲”,避忌“八病”。為“永明體”詩的重要創始人之一,對唐代律詩的形成有重大影響。
“周顒”的單字解釋
【周】:1.周圍;圓形的外圍:四周。圓周。繞地球一周。2.環繞;繞一圈:周而復始。3.普遍;整個;全:眾所周知。周天。周身。4.時間的一輪;特指一個星期:周期。一周。5.完備:招待不周。計劃周密。6.接濟;救濟:周濟。周急。7.朝代名。1.(約前1046—前256)。周武王滅商后建立。從周建立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殺,建都鎬京(今陜西西安),史稱西周。從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西),到公元前256年被秦所滅,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戰國兩個時期。2.北朝之一(557—581)。宇文覺滅西魏后建立。建都長安(今陜西西安),國號周,史稱北周。為隋所滅。3.五代之一(951—960)。郭威滅后漢后建立。建都汴(今河南開封),國號周,史稱后周。為北宋所滅。8.古又同“中(zhōng)”:不周于用(不中用)。
【顒】:同“颙”。
“周顒”的相關詞語
* 周顒的讀音是:zhōu yóng,周顒的意思:周顒 周顒,南朝齊音韻學家、詩人、佛學家。據《南齊書》卷四一、《南史》卷三四載,字彥倫。汝南安城(今河南汝南)人。歷任益州主簿、中書郎、國子博士等官職。篤信佛教,清心寡欲,不食腥葷,嚴守佛教戒律,常為宋明帝劉彧“誦經”。博學多才,長于佛理,著《三宗論》,影響甚大,深受僧眾推崇,僧人智林贊譽為“真實行道第一功德”。精通聲律,借轉讀佛經之梵唄,與沈約等于永明年間發現了漢字的平上去入四聲,要求詩歌寫作運用聲律,嚴格遵照“四聲”,避忌“八病”。為“永明體”詩的重要創始人之一,對唐代律詩的形成有重大影響。
辭典解釋
周颙 zhōu yóng ㄓㄡ ㄩㄥˊ人名。(西元?~485)?字彥倫。南朝齊汝南安城人。泛涉百家,尤長佛理,著有《三宗論》。
周顒
周顒,南朝齊音韻學家、詩人、佛學家。據《南齊書》卷四一、《南史》卷三四載,字彥倫。汝南安城(今河南汝南)人。歷任益州主簿、中書郎、國子博士等官職。篤信佛教,清心寡欲,不食腥葷,嚴守佛教戒律,常為宋明帝劉彧“誦經”。博學多才,長于佛理,著《三宗論》,影響甚大,深受僧眾推崇,僧人智林贊譽為“真實行道第一功德”。精通聲律,借轉讀佛經之梵唄,與沈約等于永明年間發現了漢字的平上去入四聲,要求詩歌寫作運用聲律,嚴格遵照“四聲”,避忌“八病”。為“永明體”詩的重要創始人之一,對唐代律詩的形成有重大影響。【周】:1.周圍;圓形的外圍:四周。圓周。繞地球一周。2.環繞;繞一圈:周而復始。3.普遍;整個;全:眾所周知。周天。周身。4.時間的一輪;特指一個星期:周期。一周。5.完備:招待不周。計劃周密。6.接濟;救濟:周濟。周急。7.朝代名。1.(約前1046—前256)。周武王滅商后建立。從周建立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殺,建都鎬京(今陜西西安),史稱西周。從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西),到公元前256年被秦所滅,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戰國兩個時期。2.北朝之一(557—581)。宇文覺滅西魏后建立。建都長安(今陜西西安),國號周,史稱北周。為隋所滅。3.五代之一(951—960)。郭威滅后漢后建立。建都汴(今河南開封),國號周,史稱后周。為北宋所滅。8.古又同“中(zhōng)”:不周于用(不中用)。
【顒】:同“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