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貺節的讀音 天貺節的意思
天貺節 農歷六月初六是中國傳統節日天貺節。道家的稱呼,起源較晚。淮安民間有六月六曬紅綠的習俗。相傳“六月六曬紅綠”之俗起源于唐代。唐代高僧玄奘從西天(印度)取佛經回國,過海時,經文被海水浸濕,于六月初六將經文取出曬干,后此日變成吉利的日子。開始,皇宮內于此日為皇帝曬龍袍,以后又從宮中傳向民間,家家戶戶都于此日在大門前曝曬衣服,以后此舉成俗。
- 天
- 貺
- 節
“天貺節”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tiān kuàng jié]
- 漢字注音:
- ㄊㄧㄢ ㄎㄨㄤˋ ㄐㄧㄝ ˊ
- 簡繁字形:
- 天貺節
- 是否常用:
- 否
“天貺節”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宋代節日名。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正月詔以六月六日天書再降日為天貺節。參閱《宋史.真宗紀三》﹑宋趙升《朝野類要.諸節》。 辭典解釋
天貺節 tiān kuàng jié ㄊㄧㄢ ㄎㄨㄤˋ ㄐㄧㄝˊ 農歷的六月六日。宋時以為這一天有天書再降的祥瑞,故定為「天貺節」。
《宋史.卷八.真宗本紀三》:「丙申,詔以六月六日天書再降日為天貺節。」
網絡解釋
天貺節
農歷六月初六是中國傳統節日天貺節。道家的稱呼,起源較晚。淮安民間有六月六曬紅綠的習俗。相傳“六月六曬紅綠”之俗起源于唐代。唐代高僧玄奘從西天(印度)取佛經回國,過海時,經文被海水浸濕,于六月初六將經文取出曬干,后此日變成吉利的日子。開始,皇宮內于此日為皇帝曬龍袍,以后又從宮中傳向民間,家家戶戶都于此日在大門前曝曬衣服,以后此舉成俗。
“天貺節”的單字解釋
【天】:1.天空:頂天立地。太陽一出滿天紅。2.位置在頂部的;凌空架設的:天棚。天窗。天橋。3.一晝夜二十四小時的時間,有時專指白天:今天。過了冬至,天越來越長了。4.用于計算天數:每天。第二天。三天三夜。忙了一天,晚上早點兒休息吧。5.一天里的某一段時間:五更天。天兒還早呢。6.季節:春天。冷天。三伏天。黃梅天。7.天氣:陰天。天晴。天冷了。8.天然的;天生的:天性。天資。天足。9.自然界:天災。人定勝天。10.姓。
【貺】:同“貺”。
【節】:同“節”。
“天貺節”的相關詞語
* 天貺節的讀音是:tiān kuàng jié,天貺節的意思:天貺節 農歷六月初六是中國傳統節日天貺節。道家的稱呼,起源較晚。淮安民間有六月六曬紅綠的習俗。相傳“六月六曬紅綠”之俗起源于唐代。唐代高僧玄奘從西天(印度)取佛經回國,過海時,經文被海水浸濕,于六月初六將經文取出曬干,后此日變成吉利的日子。開始,皇宮內于此日為皇帝曬龍袍,以后又從宮中傳向民間,家家戶戶都于此日在大門前曝曬衣服,以后此舉成俗。
基本解釋
宋代節日名。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正月詔以六月六日天書再降日為天貺節。參閱《宋史.真宗紀三》﹑宋趙升《朝野類要.諸節》。辭典解釋
天貺節 tiān kuàng jié ㄊㄧㄢ ㄎㄨㄤˋ ㄐㄧㄝˊ農歷的六月六日。宋時以為這一天有天書再降的祥瑞,故定為「天貺節」。
《宋史.卷八.真宗本紀三》:「丙申,詔以六月六日天書再降日為天貺節。」
天貺節
農歷六月初六是中國傳統節日天貺節。道家的稱呼,起源較晚。淮安民間有六月六曬紅綠的習俗。相傳“六月六曬紅綠”之俗起源于唐代。唐代高僧玄奘從西天(印度)取佛經回國,過海時,經文被海水浸濕,于六月初六將經文取出曬干,后此日變成吉利的日子。開始,皇宮內于此日為皇帝曬龍袍,以后又從宮中傳向民間,家家戶戶都于此日在大門前曝曬衣服,以后此舉成俗。【天】:1.天空:頂天立地。太陽一出滿天紅。2.位置在頂部的;凌空架設的:天棚。天窗。天橋。3.一晝夜二十四小時的時間,有時專指白天:今天。過了冬至,天越來越長了。4.用于計算天數:每天。第二天。三天三夜。忙了一天,晚上早點兒休息吧。5.一天里的某一段時間:五更天。天兒還早呢。6.季節:春天。冷天。三伏天。黃梅天。7.天氣:陰天。天晴。天冷了。8.天然的;天生的:天性。天資。天足。9.自然界:天災。人定勝天。10.姓。
【貺】:同“貺”。
【節】:同“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