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讀音 孔子的意思
- 孔
- 子
“孔子”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kǒng zǐ]
- 漢字注音:
- ㄎㄨㄥˇ ㄗˇ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是
“孔子”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孔子 Kǒngzǐ
[Confucius] (公元前551—前479) 中國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幼年生活貧困。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于老子。50歲時任魯國司寇,攝行相事。后同學生周游列國,終不見用。晚年致力教育事業,傳弟子有3000人,著名者72人。政治上主張“正名”,認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名實相副,以鞏固等級名分和社會秩序。提倡德治教化,反對苛政。倫理思想上宣傳“仁”。“仁”是符合等級制度的言行規范,又是維護家長制的精神支柱,是品德素養恭、寬、信、敏、惠的總稱。教育思想上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知新”。重視因材施教。現存《論語》集錄孔子言行
辭典解釋
孔子 kǒng zǐ ㄎㄨㄥˇ ㄗˇ 春秋時孔丘。參見「孔丘」條。
英語 Confucius (551-479 BC)?, Chinese thinker and social philosopher, also known as 孔夫子[Kong3 fu1 zi3]
德語 Konfuzius (Eig, Pers, ca. 551 - ca. 479 v.Chr.)?
法語 Confucius
網絡解釋
孔子 (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
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前后達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孔子曾問禮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孔子”的單字解釋
【孔】:1.洞;窟窿:九孔橋。鼻孔。2.通達:孔道。3.文言副詞。很:孔急。4.量詞。用于窯洞:一孔土窯。
【子】:1.古代指兒女,現專指兒子:子女。子孫。子嗣。子弟(后輩人,年輕人)。2.植物的果實、種子:菜子。瓜子兒。子實。3.動物的卵:魚子。蠶子。4.幼小的,小的:子雞。子畜。子城。5.小而硬的顆粒狀的東西:子彈(dàn)。棋子兒。6.與“母”相對: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輔音)。7.對人的稱呼:男子。妻子。士子(讀書人)。舟子(船夫)。才子。8.古代對人的尊稱;稱老師或稱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孔子。先秦諸子。9.地支的第一位,屬鼠:子丑寅卯(喻有條不紊的層次或事物的條理)。10.用于計時:子時(夜十一點至一點)。子夜(深夜)。11.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12.附加在名詞、動詞、形容詞后,具有名詞性(讀輕聲):旗子。亂子。胖子。13.個別量詞后綴(讀輕聲):敲了兩下子門。14.姓。
“孔子”的相關成語
“孔子”的相關詞語
“孔子”造句
孔子認為智慧就是善于鑒別人物。
孔子言:人無信不立。意思是人沒有了誠信就等于沒有了立足之地。可見誠信對我們來說是千金難買呀。失去誠信只是分秒之事,可是再想獲得誠信卻是難上加難。
孔子的言語句句是出自自然,孟子的話句句是出自事實。
孔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更多名言警句請關注:熱愛學習的名言警句孔子關于學習的名言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閱讀還要壞。我們必須會這樣一種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所需要的讀物。
孔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負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孔子圣人,其學必始于觀書。蘇軾
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孔子的讀音是:kǒng zǐ,孔子的意思:孔子 (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 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前后達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孔子曾問禮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基本解釋
孔子 Kǒngzǐ
[Confucius] (公元前551—前479) 中國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幼年生活貧困。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于老子。50歲時任魯國司寇,攝行相事。后同學生周游列國,終不見用。晚年致力教育事業,傳弟子有3000人,著名者72人。政治上主張“正名”,認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名實相副,以鞏固等級名分和社會秩序。提倡德治教化,反對苛政。倫理思想上宣傳“仁”。“仁”是符合等級制度的言行規范,又是維護家長制的精神支柱,是品德素養恭、寬、信、敏、惠的總稱。教育思想上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知新”。重視因材施教。現存《論語》集錄孔子言行
辭典解釋
孔子 kǒng zǐ ㄎㄨㄥˇ ㄗˇ春秋時孔丘。參見「孔丘」條。
英語 Confucius (551-479 BC)?, Chinese thinker and social philosopher, also known as 孔夫子[Kong3 fu1 zi3]
德語 Konfuzius (Eig, Pers, ca. 551 - ca. 479 v.Chr.)?
法語 Confucius
孔子 (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前后達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孔子曾問禮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孔子認為智慧就是善于鑒別人物。
孔子言:人無信不立。意思是人沒有了誠信就等于沒有了立足之地。可見誠信對我們來說是千金難買呀。失去誠信只是分秒之事,可是再想獲得誠信卻是難上加難。
孔子的言語句句是出自自然,孟子的話句句是出自事實。
孔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更多名言警句請關注:熱愛學習的名言警句孔子關于學習的名言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閱讀還要壞。我們必須會這樣一種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所需要的讀物。
孔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負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孔子圣人,其學必始于觀書。蘇軾
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