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額選舉的讀音 差額選舉的意思
差額選舉 差額選舉是指候選人數多于應選人數的選舉。
- 差
- 額
- 選
- 舉
“差額選舉”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chā é xuǎn jǔ]
- 漢字注音:
- ㄔㄚ ㄜˊ ㄒㄨㄢˇ ㄐㄩˇ
- 簡繁字形:
- 差額選舉
- 是否常用:
- 否
“差額選舉”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等額選舉”的對稱。候選人名額多于應選名額的選舉。在我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選舉,都實行差額選舉。辭典解釋
差額選舉 chā é xuǎn jǔ ㄔㄚ ㄜˊ ㄒㄩㄢˇ ㄐㄩˇ 在選舉時,候選人的名額應該多于當選名額的一種制度。可使選民有更多的選擇機會,亦能使候選人進行公平競爭。通常實行于民主國家。
也稱為「不等額選舉」。
網絡解釋
差額選舉
差額選舉是指候選人數多于應選人數的選舉。
“差額選舉”的單字解釋
【差】:[chā]1.義同“差”(chà):差別。差異。2.減法運算中,一個數減去另一個數所得的數。如6-4=2中,2是差。也叫差數。3.稍微;較;尚:差可。天氣差暖。[chà]1.不相同;不相合:差得遠。2.錯誤:說差了。3.缺少;欠:差點兒。還差一個人。4.不好;不夠標準:質量差。[chāi]1.被派遣去做的事;公務;職務:兼差。出差。2.舊時指被派遣的人;差役:聽差。解(jiè)差。[chài]同“瘥”。[cī]見〖參差〗(cēncī)。
【額】:1.人的眉毛以上頭發以下的部分,也指某些動物頭部大致與此相當的部位。通稱額頭。2.牌匾:匾額。橫額。3.姓。4.規定的數目:名額。定額。總額。余額。空額。超額。額外。
【選】:1.被選中了的(人或物):入選。人選。2.挑選出來編在一起的作品:文選。詩選。民歌選。
【舉】:1.往上托;往上伸:舉重。舉手。高舉著紅旗。2.舉動:義舉。壯舉。一舉一動。一舉兩得。3.興起;起:舉義。舉兵。舉火。4.生(孩子):舉一男。5.推選;選舉:推舉。舉代表。公舉他做學習組長。6.舉人的簡稱:中舉。武舉。7.提出:列舉。舉一反三。舉個例子。8.全:舉座(所有在座的人)。舉國。舉世。9.姓。
“差額選舉”的相關詞語
“差額選舉”造句
中國已在地方實行無記名投票和差額選舉。
所謂差額選舉,是采用候選人數多于應選人數的差額選舉辦法進行的選舉。
將候選人和應選人的等額選舉改成差額選舉,把直接選舉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范圍擴大到縣一級。
事實上,差額選舉自1980年*共十一屆五中全會就已提出,即規定候選人應多于應選人。
從70年代開始,代表資格的認定程序逐漸實現了更公平更具競爭意味的差額選舉。在中國,這就是無人能凌駕其上的最權威力量。
令代表團成員驚訝的是,由覃小林提名的副鎮長候選人王文科差額選舉中落選了。
必須在選拔和任用干部中引入競爭機制,最好的辦法是實行差額選舉。
把直接選舉的范圍從鄉鎮擴大到縣,實行代表候選人多于應選人的差額選舉規則。
* 差額選舉的讀音是:chā é xuǎn jǔ,差額選舉的意思:差額選舉 差額選舉是指候選人數多于應選人數的選舉。
基本解釋
“等額選舉”的對稱。候選人名額多于應選名額的選舉。在我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選舉,都實行差額選舉。辭典解釋
差額選舉 chā é xuǎn jǔ ㄔㄚ ㄜˊ ㄒㄩㄢˇ ㄐㄩˇ在選舉時,候選人的名額應該多于當選名額的一種制度。可使選民有更多的選擇機會,亦能使候選人進行公平競爭。通常實行于民主國家。
也稱為「不等額選舉」。
差額選舉
差額選舉是指候選人數多于應選人數的選舉。【差】:[chā]1.義同“差”(chà):差別。差異。2.減法運算中,一個數減去另一個數所得的數。如6-4=2中,2是差。也叫差數。3.稍微;較;尚:差可。天氣差暖。[chà]1.不相同;不相合:差得遠。2.錯誤:說差了。3.缺少;欠:差點兒。還差一個人。4.不好;不夠標準:質量差。[chāi]1.被派遣去做的事;公務;職務:兼差。出差。2.舊時指被派遣的人;差役:聽差。解(jiè)差。[chài]同“瘥”。[cī]見〖參差〗(cēncī)。
【額】:1.人的眉毛以上頭發以下的部分,也指某些動物頭部大致與此相當的部位。通稱額頭。2.牌匾:匾額。橫額。3.姓。4.規定的數目:名額。定額。總額。余額。空額。超額。額外。
【選】:1.被選中了的(人或物):入選。人選。2.挑選出來編在一起的作品:文選。詩選。民歌選。
【舉】:1.往上托;往上伸:舉重。舉手。高舉著紅旗。2.舉動:義舉。壯舉。一舉一動。一舉兩得。3.興起;起:舉義。舉兵。舉火。4.生(孩子):舉一男。5.推選;選舉:推舉。舉代表。公舉他做學習組長。6.舉人的簡稱:中舉。武舉。7.提出:列舉。舉一反三。舉個例子。8.全:舉座(所有在座的人)。舉國。舉世。9.姓。
中國已在地方實行無記名投票和差額選舉。
所謂差額選舉,是采用候選人數多于應選人數的差額選舉辦法進行的選舉。
將候選人和應選人的等額選舉改成差額選舉,把直接選舉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范圍擴大到縣一級。
事實上,差額選舉自1980年*共十一屆五中全會就已提出,即規定候選人應多于應選人。
從70年代開始,代表資格的認定程序逐漸實現了更公平更具競爭意味的差額選舉。在中國,這就是無人能凌駕其上的最權威力量。
令代表團成員驚訝的是,由覃小林提名的副鎮長候選人王文科差額選舉中落選了。
必須在選拔和任用干部中引入競爭機制,最好的辦法是實行差額選舉。
把直接選舉的范圍從鄉鎮擴大到縣,實行代表候選人多于應選人的差額選舉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