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政使的讀音 布政使的意思
官名。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宣德后,全國府﹑州﹑縣等分統于兩京和十三布政使司,每司設左﹑右布政使各一人,為一省最高行政長官。后因軍事需要,增設總督﹑巡撫等官,權位高于布政使。清代始正式定為督﹑撫屬官,專管一省的財賦和人事。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后,每省設布政使一員,直隸亦設,江蘇則設二員,分駐江寧﹑蘇州。俗稱藩司﹑藩臺。參閱《續文獻通考.職官.布政使司》﹑《清會典事例.吏部.官制》。
- 布
- 政
- 使
“布政使”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bù zhèng shǐ]
- 漢字注音:
- ㄅㄨˋ ㄓㄥˋ ㄕˇ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否
“布政使”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官名。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宣德后,全國府﹑州﹑縣等分統于兩京和十三布政使司,每司設左﹑右布政使各一人,為一省最高行政長官。后因軍事需要,增設總督﹑巡撫等官,權位高于布政使。清代始正式定為督﹑撫屬官,專管一省的財賦和人事。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后,每省設布政使一員,直隸亦設,江蘇則設二員,分駐江寧﹑蘇州。俗稱藩司﹑藩臺。參閱《續文獻通考.職官.布政使司》﹑《清會典事例.吏部.官制》。 辭典解釋
布政使 bù zhèng shǐ ㄅㄨˋ ㄓㄥˋ ㄕˇ 職官名。明清各省民政兼財政長官。屬承宣布政使司,受轄于督撫,與掌理刑名的按察使并稱為「兩司」。也作「藩臺」、「藩司」。
網絡解釋
“布政使”的單字解釋
【布】:1.用棉、麻等織成的,可以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材料:棉布。麻布。花布。粗布。布鞋。買一塊布。2.古代的一種錢幣。3.姓。4.宣告;宣布:發布。公布。布告。開誠布公。5.散布;分布:陰云密布。鐵路公路遍布全國。6.布置:布局。布防。布下天羅地網。
【政】:1.政治:政綱。政工人員。2.政府:黨政軍民。3.國家某一部門主管的業務:財政。郵政。4.指家庭或團體的事務:家政。校政。
【使】:1.派遣;支使:使喚。使人去打聽消息。2.使用:使拖拉機耕地。這支筆很好使。使上點肥料。3.讓;叫;致使:辦事使群眾滿意。加強質量管理,使產品合格率不斷上升。4.假如。5.奉使命辦事的人:使節。大使。公使。特使。學使(科舉時代派到各省去主持考試的官員)。
“布政使”的相關詞語
* 布政使的讀音是:bù zhèng shǐ,布政使的意思:官名。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宣德后,全國府﹑州﹑縣等分統于兩京和十三布政使司,每司設左﹑右布政使各一人,為一省最高行政長官。后因軍事需要,增設總督﹑巡撫等官,權位高于布政使。清代始正式定為督﹑撫屬官,專管一省的財賦和人事。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后,每省設布政使一員,直隸亦設,江蘇則設二員,分駐江寧﹑蘇州。俗稱藩司﹑藩臺。參閱《續文獻通考.職官.布政使司》﹑《清會典事例.吏部.官制》。
基本解釋
官名。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宣德后,全國府﹑州﹑縣等分統于兩京和十三布政使司,每司設左﹑右布政使各一人,為一省最高行政長官。后因軍事需要,增設總督﹑巡撫等官,權位高于布政使。清代始正式定為督﹑撫屬官,專管一省的財賦和人事。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后,每省設布政使一員,直隸亦設,江蘇則設二員,分駐江寧﹑蘇州。俗稱藩司﹑藩臺。參閱《續文獻通考.職官.布政使司》﹑《清會典事例.吏部.官制》。辭典解釋
布政使 bù zhèng shǐ ㄅㄨˋ ㄓㄥˋ ㄕˇ職官名。明清各省民政兼財政長官。屬承宣布政使司,受轄于督撫,與掌理刑名的按察使并稱為「兩司」。也作「藩臺」、「藩司」。
【布】:1.用棉、麻等織成的,可以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材料:棉布。麻布。花布。粗布。布鞋。買一塊布。2.古代的一種錢幣。3.姓。4.宣告;宣布:發布。公布。布告。開誠布公。5.散布;分布:陰云密布。鐵路公路遍布全國。6.布置:布局。布防。布下天羅地網。
【政】:1.政治:政綱。政工人員。2.政府:黨政軍民。3.國家某一部門主管的業務:財政。郵政。4.指家庭或團體的事務:家政。校政。
【使】:1.派遣;支使:使喚。使人去打聽消息。2.使用:使拖拉機耕地。這支筆很好使。使上點肥料。3.讓;叫;致使:辦事使群眾滿意。加強質量管理,使產品合格率不斷上升。4.假如。5.奉使命辦事的人:使節。大使。公使。特使。學使(科舉時代派到各省去主持考試的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