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日而食的意思 并日而食的讀音和出處
- 并
- 日
- 而
- 食
- 成語名稱:
- 并日而食
- 成語拼音:
- [bìng rì ér shí]
- 成語解釋:
- 并日:兩天合并成一天。不能天天得食,兩天三天才能得一天的糧食。形容生活窮困。
- 成語出處:
- 西漢 戴圣《禮記 儒行》:“篳門圭窬,蓬戶甕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鄭玄注:“二日用一日食也。”
- 成語例句:
- 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安于蜀都。(三國 蜀 諸葛亮《后出師表》)
- 是否常用:
- 一般成語
- 感情褒貶:
- 中性成語
- 成語詞性:
- 緊縮式;作謂語;形容是非貧窮
- 結構類型:
- 緊縮式成語
- 形成年代:
- 古代成語
- 標準拼音:
- 繁體字形:
- 並日而食
- 英文翻譯:
- eat on alternate days
- 成語故事:
- 成語接龍:
- “并日而食”成語接龍
- 成語分類:
- 四字成語 緊縮式成語 B開頭的成語
- 成語關注:
- 合并 不能 才能 糧食 形容 生活 窮困
“并日而食”的單字解釋
【并】:[bìng]1.合在一起:歸并。合并。把三個組并成兩個。2.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事物平排著:并蒂蓮。我們手挽著手,肩并著肩。3.表示不同的事物同時存在,不同的事情同時進行:兩說并存。相提并論。4.用在否定詞前面加強否定的語氣,略帶反駁的意味:你以為他糊涂,其實他并不糊涂。所謂團結并非一團和氣。5.并且:我完全同意并擁護領導的決定。6.用法跟“連”相同(常跟“而”、“亦”呼應):并此而不知。并此淺近原理亦不能明。[bīng]山西太原的別稱。
【日】:1.太陽:日出。日落。2.指日本:日圓。日語。3.從天亮到天黑的一段時間;白天(跟“夜”相對):日班。日場。日日夜夜。夜以繼日。4.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一晝夜;天:今日。明日。改日再談。5.用于計算天數:十日。多日不見。6.每天;一天天:日記。日產量。日新月異。生產日有增加。經濟日趨繁榮。7.泛指一段時間:往日。來日。昔日。8.特指某一天:假日。生日。國慶日。9.姓。
【而】:1.連接動詞、形容詞或詞組、分句等。a)連接語意相承的成分:偉大而艱巨的任務。戰而勝之。取而代之。我們正從事一個偉大的事業,而偉大的事業必須有最廣泛的群眾的參加和支持。b)連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補充的成分:梔子花的香,濃而不烈,清而不淡。馬克思主義叫我們看問題不要從抽象的定義出發,而要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c)連接語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轉折:如果能集中生產而不集中,就會影響改進技術、提高生產。d)連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難而畏懼而退卻而消極的人,不會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時間、方式、目的、原因、依據等的成分連接到動詞上面:匆匆而來。挺身而出。為正義而戰。因公而死。視情況而定。4.插在主語謂語中間,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戰爭而不依靠人民大眾,毫無疑義將不能取得勝利。5.姓。
【食】:[shí]1.吃。特指吃飯:食肉。廢寢忘食。2.吃的東西:面食。小雞覓食。豐衣足食。3.供食用或調味用的:食糖。食鹽。4.人所見到的日、月虧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現象:日食。月食。[sì]拿東西給人吃。[yì]用于人名,如酈食其(jī)(漢朝人)。
“并日而食”的反義詞
“并日而食”的近義詞
“并日而食”的相關成語
并日而食
易衣而出,并日而食
明并日月
不耕而食,不蠶而衣
不耕而食,不織而衣
不勞而食
列鼎而食
同盤而食
望屋而食
易子而食
不可同日而語
計日而待
計日而俟
同日而道
同日而論
同日而語
同日而言
未可同日而語
指日而待
終日而思
“并日而食”的關聯成語
并字的成語
日字的成語
而字的成語
食字的成語
并開頭的成語
日開頭的成語
而開頭的成語
食開頭的成語
bing的成語
ri的成語
er的成語
shi的成語
bres的成語
并日什么什么的成語
并什么而什么的成語
并什么什么食的成語
什么日而什么的成語
什么日什么食的成語
什么什么而食的成語
“并日而食”造句
并日而食的人不一定都是不幸福的人,因為每個人對自己的幸福定義不一樣。
解放前,汪大爺一家易衣而出,并日而食,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
我們小時候家里面基本上算得上是并日而食的,因為當時家里面的確很窮。
我還一直懷戀我們在暑假的時候在實驗室并日而食的日子。
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安于蜀都。
災區的百姓常常并日而食,等待救援。
那些難民流離失所,過著并日而食的生活,真是苦不堪言。
解放前,這些百姓并日而食的現象屢見不鮮。
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家甚貧苦,并日而食,隆冬之月,或無氈絮,吁處之晏然,人不覺其饑寒也。
* 并日而食的意思 并日而食的成語解釋 并日而食的拼音、詞性、造句、出處、近義詞、反義詞以及成語故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