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引的讀音 征引的意思
征引 拼音 :zhēng yǐn 1. [quote]∶引用事實或言論、著作做根據;引用 征引史實 2. [recommend]∶指推薦選拔人才
- 征
- 引
“征引”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zhēng yǐn]
- 漢字注音:
- ㄓㄥ ㄧㄣˇ
- 簡繁字形:
- 徵引
- 是否常用:
- 是
“征引”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征引 zhēngyǐn
(1) [quote]∶引用事實或言論、著作做根據;引用
征引史實
(2) [recommend]∶指推薦選拔人才
辭典解釋
征引 zhēng yǐn ㄓㄥ ㄧㄣˇ 征召任用。
《魏書.卷九.肅宗紀》:「應時求者,自別征引。」
《南史.卷七一.儒林傳.顧越傳》:「朝廷以臣微涉藝學,遠垂征引。」
引證文獻。
唐.柳宗元〈與崔連州論石鐘乳書〉:「再獲書辭,辱征引地理證驗。」
如:「征引詳博」。
網絡解釋
征引
拼音 :zhēng yǐn
1. [quote]∶引用事實或言論、著作做根據;引用
征引史實
2. [recommend]∶指推薦選拔人才
“征引”的單字解釋
【征】:1.走遠路(多指軍隊):征途。長征。2.征討:出征。南征北戰。3.政府召集人民服務:征兵。應征入伍。4.征收:征稅。5.征用:征地。6.征求:征稿。征文。7.證明;證驗:文獻足征。信而有征。有實物可征。8.表露出來的跡象;現象:征候。象征。特征。“徵”
【引】:1.拉,伸:引力。引頸。引而不發。引吭高歌。2.領,招來:引見。引子。引言。引導。引薦。拋磚引玉。3.拿來做證據、憑據或理由:引文。引用。援引。4.退卻:引退。引避。5.舊時長度單位,一引等于十丈。6.古代柩車的繩索:發引(出殯)。
“征引”的近義詞
“征引”的相關成語
“征引”的相關詞語
“征引”造句
本書選詩獨具慧眼,注釋妙筆生花,征引文獻豐富,行文幽默而深刻。
你在評論中所征引原著中的句章斷章取義,是對原著的褻瀆!
征引傳說分析,通過對各經具體征引經說以及案語的分析,細致探討了全書實際的宗旨和學術趨向。
中文報紙在周一征引醫生的話說即便小女孩能活上去,也只是植物人。
當然,這些結論征引的是20世紀的數據資料.
第四部分,主要對該書所征引的材料加以考辨。
學問與功力在創作中主要表現為征引故實與化用前人詩句。
體例明晰,征引得當,考證精核,為研究梁代文學史提供了一份翔實的資料。
最好不要大段大段地征引,而應著眼于結合書文的內容,聯系自己的思想、學習、活動和周圍的實際來寫體會。
《劉文典全集》卷四,第795頁)他所征引的材料,特別強調“查證原文”,以免以訛傳訛災梨禍棗。
* 征引的讀音是:zhēng yǐn,征引的意思:征引 拼音 :zhēng yǐn 1. [quote]∶引用事實或言論、著作做根據;引用 征引史實 2. [recommend]∶指推薦選拔人才
基本解釋
征引 zhēngyǐn
(1) [quote]∶引用事實或言論、著作做根據;引用
征引史實
(2) [recommend]∶指推薦選拔人才
辭典解釋
征引 zhēng yǐn ㄓㄥ ㄧㄣˇ征召任用。
《魏書.卷九.肅宗紀》:「應時求者,自別征引。」
《南史.卷七一.儒林傳.顧越傳》:「朝廷以臣微涉藝學,遠垂征引。」
引證文獻。
唐.柳宗元〈與崔連州論石鐘乳書〉:「再獲書辭,辱征引地理證驗。」
如:「征引詳博」。
征引
拼音 :zhēng yǐn1. [quote]∶引用事實或言論、著作做根據;引用
征引史實
2. [recommend]∶指推薦選拔人才

【征】:1.走遠路(多指軍隊):征途。長征。2.征討:出征。南征北戰。3.政府召集人民服務:征兵。應征入伍。4.征收:征稅。5.征用:征地。6.征求:征稿。征文。7.證明;證驗:文獻足征。信而有征。有實物可征。8.表露出來的跡象;現象:征候。象征。特征。“徵”
【引】:1.拉,伸:引力。引頸。引而不發。引吭高歌。2.領,招來:引見。引子。引言。引導。引薦。拋磚引玉。3.拿來做證據、憑據或理由:引文。引用。援引。4.退卻:引退。引避。5.舊時長度單位,一引等于十丈。6.古代柩車的繩索:發引(出殯)。
本書選詩獨具慧眼,注釋妙筆生花,征引文獻豐富,行文幽默而深刻。
你在評論中所征引原著中的句章斷章取義,是對原著的褻瀆!
征引傳說分析,通過對各經具體征引經說以及案語的分析,細致探討了全書實際的宗旨和學術趨向。
中文報紙在周一征引醫生的話說即便小女孩能活上去,也只是植物人。
當然,這些結論征引的是20世紀的數據資料.
第四部分,主要對該書所征引的材料加以考辨。
學問與功力在創作中主要表現為征引故實與化用前人詩句。
體例明晰,征引得當,考證精核,為研究梁代文學史提供了一份翔實的資料。
最好不要大段大段地征引,而應著眼于結合書文的內容,聯系自己的思想、學習、活動和周圍的實際來寫體會。
《劉文典全集》卷四,第795頁)他所征引的材料,特別強調“查證原文”,以免以訛傳訛災梨禍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