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壹元寶的讀音 得壹元寶的意思
得壹元寶 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年間,雖為大唐帝國的鼎盛時期,但唐王朝卻開始走向衰落。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反唐,安史之亂全面爆發。乾元二年(759年),叛將史思明殺死安祿山之子安慶緒,在范陽稱“大燕皇帝”,篡奪安祿山大燕政權。上元元年(760年)六月,史思明銷毀洛陽銅佛鑄造“得壹元寶”錢,以一當開元通寶之百流通使用,但因軍事上的不利,史思明開始迷信“得壹”為不祥之兆,鑄造僅數月后便下令收回改鑄“順天元寶”直至安史之亂平息。賊平后,大唐政府下令廢除并“還將鑄佛”。從當時流通的貨幣來看,史思明確實具有一定經濟軍事實力。得壹元寶錢鑄造精美,出土量極為稀少,即便在洛陽也難得一見,泉界也有“順天易得,得壹難求”之說,可見其非常罕見。得壹元寶除背上月紋者其余皆罕見,更有背四月者堪稱古泉大珍。
- 得
- 壹
- 元
- 寶
“得壹元寶”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de yī yuán bǎo]
- 漢字注音:
- ˙ㄉㄜ ㄧ ㄩㄢˊ ㄅㄠˇ
- 簡繁字形:
- 得壹元寶
- 是否常用:
- 否
“得壹元寶”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古錢名。唐干元二年史思明據洛陽時所鑄。形制略似開元通寶。亦省稱"得壹錢"﹑"得壹"。
網絡解釋
得壹元寶
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年間,雖為大唐帝國的鼎盛時期,但唐王朝卻開始走向衰落。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反唐,安史之亂全面爆發。乾元二年(759年),叛將史思明殺死安祿山之子安慶緒,在范陽稱“大燕皇帝”,篡奪安祿山大燕政權。上元元年(760年)六月,史思明銷毀洛陽銅佛鑄造“得壹元寶”錢,以一當開元通寶之百流通使用,但因軍事上的不利,史思明開始迷信“得壹”為不祥之兆,鑄造僅數月后便下令收回改鑄“順天元寶”直至安史之亂平息。賊平后,大唐政府下令廢除并“還將鑄佛”。從當時流通的貨幣來看,史思明確實具有一定經濟軍事實力。得壹元寶錢鑄造精美,出土量極為稀少,即便在洛陽也難得一見,泉界也有“順天易得,得壹難求”之說,可見其非常罕見。得壹元寶除背上月紋者其余皆罕見,更有背四月者堪稱古泉大珍。
“得壹元寶”的單字解釋
【得】:[dé]1.得到(跟“失”相對):取得。得益。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件事辦成了你也會得些好處。2.演算產生結果:二三得六。五減一得四。3.適合:得用。得體。4.得意:自得。5.完成:飯得了。衣服還沒有做得。6.用于結束談話的時候,表示同意或禁止:得,就這么辦。得了,別說了。7.用于情況不如人意的時候,表示無可奈何:得,這一張又畫壞了!8.助動詞。用在別的動詞前,表示許可(多見于法令和公文):這筆錢非經批準不得擅自動用。9.用在別的動詞前,表示可能這樣(多用于否定式):水渠昨天剛動手挖,沒有三天不得完。[de]用在動詞后面,表示動作已經完成(多見于早期白話):出得門來。[děi]1.助動詞。需要:這個工程得三個月才能完。修這座水庫得多少人力?2.“得”的否定是“無須”或“不用”,不說“不得”。3.助動詞。表示揣測的必然:快下大雨了,要不快走,就得挨淋。4.舒服;滿意:這個沙發坐著真得。
【壹】:數目“一”的大寫。多用于票證、賬目等。
【元】:1.朝代。蒙古孛兒只斤·鐵木真于1206年建立。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1279年滅宋。定都大都(今北京)。2.姓。
【寶】:1.玉器,泛指珍貴的東西:寶貝。寶劍。寶物。寶藏(zàng)。國寶。財寶。珍寶。傳(chuán)家寶。如獲至寶。寶貴。2.帝王的印信,借指帝位:寶座。登大寶(皇帝登基)。3.敬辭,用於稱別人的,寶地。寶剎(稱呼廟字)。寶號(稱呼別人的店鋪)。4.指金屬貨幣:元寶。5.賭具的一種:開寶。押寶。
“得壹元寶”的相關詞語
* 得壹元寶的讀音是:de yī yuán bǎo,得壹元寶的意思:得壹元寶 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年間,雖為大唐帝國的鼎盛時期,但唐王朝卻開始走向衰落。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反唐,安史之亂全面爆發。乾元二年(759年),叛將史思明殺死安祿山之子安慶緒,在范陽稱“大燕皇帝”,篡奪安祿山大燕政權。上元元年(760年)六月,史思明銷毀洛陽銅佛鑄造“得壹元寶”錢,以一當開元通寶之百流通使用,但因軍事上的不利,史思明開始迷信“得壹”為不祥之兆,鑄造僅數月后便下令收回改鑄“順天元寶”直至安史之亂平息。賊平后,大唐政府下令廢除并“還將鑄佛”。從當時流通的貨幣來看,史思明確實具有一定經濟軍事實力。得壹元寶錢鑄造精美,出土量極為稀少,即便在洛陽也難得一見,泉界也有“順天易得,得壹難求”之說,可見其非常罕見。得壹元寶除背上月紋者其余皆罕見,更有背四月者堪稱古泉大珍。
基本解釋
古錢名。唐干元二年史思明據洛陽時所鑄。形制略似開元通寶。亦省稱"得壹錢"﹑"得壹"。得壹元寶
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年間,雖為大唐帝國的鼎盛時期,但唐王朝卻開始走向衰落。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反唐,安史之亂全面爆發。乾元二年(759年),叛將史思明殺死安祿山之子安慶緒,在范陽稱“大燕皇帝”,篡奪安祿山大燕政權。上元元年(760年)六月,史思明銷毀洛陽銅佛鑄造“得壹元寶”錢,以一當開元通寶之百流通使用,但因軍事上的不利,史思明開始迷信“得壹”為不祥之兆,鑄造僅數月后便下令收回改鑄“順天元寶”直至安史之亂平息。賊平后,大唐政府下令廢除并“還將鑄佛”。從當時流通的貨幣來看,史思明確實具有一定經濟軍事實力。得壹元寶錢鑄造精美,出土量極為稀少,即便在洛陽也難得一見,泉界也有“順天易得,得壹難求”之說,可見其非常罕見。得壹元寶除背上月紋者其余皆罕見,更有背四月者堪稱古泉大珍。【得】:[dé]1.得到(跟“失”相對):取得。得益。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件事辦成了你也會得些好處。2.演算產生結果:二三得六。五減一得四。3.適合:得用。得體。4.得意:自得。5.完成:飯得了。衣服還沒有做得。6.用于結束談話的時候,表示同意或禁止:得,就這么辦。得了,別說了。7.用于情況不如人意的時候,表示無可奈何:得,這一張又畫壞了!8.助動詞。用在別的動詞前,表示許可(多見于法令和公文):這筆錢非經批準不得擅自動用。9.用在別的動詞前,表示可能這樣(多用于否定式):水渠昨天剛動手挖,沒有三天不得完。[de]用在動詞后面,表示動作已經完成(多見于早期白話):出得門來。[děi]1.助動詞。需要:這個工程得三個月才能完。修這座水庫得多少人力?2.“得”的否定是“無須”或“不用”,不說“不得”。3.助動詞。表示揣測的必然:快下大雨了,要不快走,就得挨淋。4.舒服;滿意:這個沙發坐著真得。
【壹】:數目“一”的大寫。多用于票證、賬目等。
【元】:1.朝代。蒙古孛兒只斤·鐵木真于1206年建立。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1279年滅宋。定都大都(今北京)。2.姓。
【寶】:1.玉器,泛指珍貴的東西:寶貝。寶劍。寶物。寶藏(zàng)。國寶。財寶。珍寶。傳(chuán)家寶。如獲至寶。寶貴。2.帝王的印信,借指帝位:寶座。登大寶(皇帝登基)。3.敬辭,用於稱別人的,寶地。寶剎(稱呼廟字)。寶號(稱呼別人的店鋪)。4.指金屬貨幣:元寶。5.賭具的一種:開寶。押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