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遞鋪的讀音 急遞鋪的意思
急遞鋪 急遞鋪是我國元、明、清時期專司傳遞官方文書的通信組織。接力傳送,晝夜不停,是急遞鋪通信的顯著特點。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年)設置急遞鋪,它成為專一的、全國性的官方通信組織,除傳遞官方文書外,并不擔負驛站所承擔的運送物資和接待過往官員的任務。《元史·兵制》稱:“元制,設急遞鋪以達四方文書之往來”。至元九年(1272年)曾一度改名為“通遠鋪”,不久仍恢復舊稱。元代每10里、15里或25里設一急遞鋪,形成溝通全國的通信網絡。鋪兵晝夜不分,在鋪值班,遇有公文到達,立即出發走遞,程限一般為每晝夜行400里。元代創立的“長引隔眼”(我國最早的排單)、“封緘規定”、“入遞制度”等等,均為明、清兩代繼承。明代的急遞鋪創于洪武元年(1368年),基本沿襲元制,據估計,全國約設置急遞鋪14,000余所。清代的郵驛主要由驛、站、塘、臺、所、鋪六種組織形式構成,各有其職責范圍。鋪即遞鋪,也叫急遞鋪,是傳送普通公文的組織。據《清光緒會典》載,全國18個省有遞鋪13,935處,鋪兵44,643人。咸豐四年(1845年),清政府大規模裁減遞鋪經費,使遞鋪元氣大傷。加上遞鋪傳送公文,全靠人力行走,速度緩慢,難以保證時效等原因,終于衰落下去。1896年,大清郵政正式開辦,遞鋪的作用日漸消失。
- 急
- 遞
- 鋪
“急遞鋪”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jí dì pù]
- 漢字注音:
- ㄐㄧˊ ㄉㄧˋ ㄆㄨˋ
- 簡繁字形:
- 急遞鋪
- 是否常用:
- 否
“急遞鋪”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金﹑元﹑明代傳遞文書的驛站。十里或十五里﹑二十五里設一鋪,每鋪設鋪司一人,鋪兵四﹑五人至十人。凡遇官府公文至,即行遞送,不分晝夜,風雨無阻。 辭典解釋
急遞鋪 jí dì pù ㄐㄧˊ ㄉㄧˋ ㄆㄨˋ 驛站。
《元史.卷一○一.兵志四》:「元制,設急遞鋪,以達四方文書之往來。」
《西游記.第三五回》:「我老孫再不曾住腳,比急遞鋪的鋪兵還甚。」
網絡解釋
急遞鋪
急遞鋪是我國元、明、清時期專司傳遞官方文書的通信組織。接力傳送,晝夜不停,是急遞鋪通信的顯著特點。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年)設置急遞鋪,它成為專一的、全國性的官方通信組織,除傳遞官方文書外,并不擔負驛站所承擔的運送物資和接待過往官員的任務。《元史·兵制》稱:“元制,設急遞鋪以達四方文書之往來”。至元九年(1272年)曾一度改名為“通遠鋪”,不久仍恢復舊稱。元代每10里、15里或25里設一急遞鋪,形成溝通全國的通信網絡。鋪兵晝夜不分,在鋪值班,遇有公文到達,立即出發走遞,程限一般為每晝夜行400里。元代創立的“長引隔眼”(我國最早的排單)、“封緘規定”、“入遞制度”等等,均為明、清兩代繼承。明代的急遞鋪創于洪武元年(1368年),基本沿襲元制,據估計,全國約設置急遞鋪14,000余所。清代的郵驛主要由驛、站、塘、臺、所、鋪六種組織形式構成,各有其職責范圍。鋪即遞鋪,也叫急遞鋪,是傳送普通公文的組織。據《清光緒會典》載,全國18個省有遞鋪13,935處,鋪兵44,643人。咸豐四年(1845年),清政府大規模裁減遞鋪經費,使遞鋪元氣大傷。加上遞鋪傳送公文,全靠人力行走,速度緩慢,難以保證時效等原因,終于衰落下去。1896年,大清郵政正式開辦,遞鋪的作用日漸消失。
“急遞鋪”的單字解釋
【急】:1.急躁;著急:急性子。急著趕路。2.使著急:眼看要開演了,小王還不來,真急人。3.匆促;迅速。與“緩”相對:急促。水流很急。4.迫切;情況嚴重:急事。情況緊急。5.緊急嚴重的事情:救急。當務之急。6.熱心做;熱心幫助:急公好義。急人之難。
【遞】:同“遞”。
“急遞鋪”的相關詞語
* 急遞鋪的讀音是:jí dì pù,急遞鋪的意思:急遞鋪 急遞鋪是我國元、明、清時期專司傳遞官方文書的通信組織。接力傳送,晝夜不停,是急遞鋪通信的顯著特點。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年)設置急遞鋪,它成為專一的、全國性的官方通信組織,除傳遞官方文書外,并不擔負驛站所承擔的運送物資和接待過往官員的任務。《元史·兵制》稱:“元制,設急遞鋪以達四方文書之往來”。至元九年(1272年)曾一度改名為“通遠鋪”,不久仍恢復舊稱。元代每10里、15里或25里設一急遞鋪,形成溝通全國的通信網絡。鋪兵晝夜不分,在鋪值班,遇有公文到達,立即出發走遞,程限一般為每晝夜行400里。元代創立的“長引隔眼”(我國最早的排單)、“封緘規定”、“入遞制度”等等,均為明、清兩代繼承。明代的急遞鋪創于洪武元年(1368年),基本沿襲元制,據估計,全國約設置急遞鋪14,000余所。清代的郵驛主要由驛、站、塘、臺、所、鋪六種組織形式構成,各有其職責范圍。鋪即遞鋪,也叫急遞鋪,是傳送普通公文的組織。據《清光緒會典》載,全國18個省有遞鋪13,935處,鋪兵44,643人。咸豐四年(1845年),清政府大規模裁減遞鋪經費,使遞鋪元氣大傷。加上遞鋪傳送公文,全靠人力行走,速度緩慢,難以保證時效等原因,終于衰落下去。1896年,大清郵政正式開辦,遞鋪的作用日漸消失。
基本解釋
金﹑元﹑明代傳遞文書的驛站。十里或十五里﹑二十五里設一鋪,每鋪設鋪司一人,鋪兵四﹑五人至十人。凡遇官府公文至,即行遞送,不分晝夜,風雨無阻。辭典解釋
急遞鋪 jí dì pù ㄐㄧˊ ㄉㄧˋ ㄆㄨˋ驛站。
《元史.卷一○一.兵志四》:「元制,設急遞鋪,以達四方文書之往來。」
《西游記.第三五回》:「我老孫再不曾住腳,比急遞鋪的鋪兵還甚。」
急遞鋪
急遞鋪是我國元、明、清時期專司傳遞官方文書的通信組織。接力傳送,晝夜不停,是急遞鋪通信的顯著特點。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年)設置急遞鋪,它成為專一的、全國性的官方通信組織,除傳遞官方文書外,并不擔負驛站所承擔的運送物資和接待過往官員的任務。《元史·兵制》稱:“元制,設急遞鋪以達四方文書之往來”。至元九年(1272年)曾一度改名為“通遠鋪”,不久仍恢復舊稱。元代每10里、15里或25里設一急遞鋪,形成溝通全國的通信網絡。鋪兵晝夜不分,在鋪值班,遇有公文到達,立即出發走遞,程限一般為每晝夜行400里。元代創立的“長引隔眼”(我國最早的排單)、“封緘規定”、“入遞制度”等等,均為明、清兩代繼承。明代的急遞鋪創于洪武元年(1368年),基本沿襲元制,據估計,全國約設置急遞鋪14,000余所。清代的郵驛主要由驛、站、塘、臺、所、鋪六種組織形式構成,各有其職責范圍。鋪即遞鋪,也叫急遞鋪,是傳送普通公文的組織。據《清光緒會典》載,全國18個省有遞鋪13,935處,鋪兵44,643人。咸豐四年(1845年),清政府大規模裁減遞鋪經費,使遞鋪元氣大傷。加上遞鋪傳送公文,全靠人力行走,速度緩慢,難以保證時效等原因,終于衰落下去。1896年,大清郵政正式開辦,遞鋪的作用日漸消失。【急】:1.急躁;著急:急性子。急著趕路。2.使著急:眼看要開演了,小王還不來,真急人。3.匆促;迅速。與“緩”相對:急促。水流很急。4.迫切;情況嚴重:急事。情況緊急。5.緊急嚴重的事情:救急。當務之急。6.熱心做;熱心幫助:急公好義。急人之難。
【遞】:同“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