抴怎么讀 抴的意思

漢字 | 抴 |
---|---|
讀音 |
|
注音 | ㄧㄝˋ |
部首 | [扌] 提手旁 |
筆畫 | 總筆畫:8 部外:5 |
異體字 | 揲 曳 ?? |
字形結構 | 左右結構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62B4 |
其它編碼 | 五筆:rann 倉頡:qpt 鄭碼:dez 四角:54017 |
筆順編碼 | 12112215 |
筆順筆畫 | 一丨一一丨丨一フ |
筆順名稱 | 橫 豎鉤 提 橫 豎 豎 橫 豎折/豎彎 |
抴字的意思
同“曳”。
抴字的基本解釋
抴字的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抴
〈動〉
(1) 拉;牽引。后作“曳” [drag;haul]
抴,搐也。從手,世聲。與曳略同。俗作拽。
接人則用抴。——《荀子·非相》。注:“牽引也。”
大呼抴蛇。——晉· 常璩《華陽國志·蜀志》
(2) 連綴 [join together;put together]
垂旬始以為抴兮,抴彗星而為抴。——《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詞性變化
◎ 抴 yè
〈名〉
通“柂”( yì)。短槳。一說是綁弓的器具 [short oar]
接人則用抴。——《荀子·非相》。郝懿行曰:“抴即杝字。”
桂抴兮蘭抴。——《楚辭·湘君》。注:“船旁板也。”
抴字的辭典解釋
牽引。《說文解字·手部》:「抴,捈也。」清·段玉裁·注:「抴與曳音義皆同,〈檀弓〉『負手曳杖』,《釋文》『曳作抴,俗刻誤從木,非也。』」《荀子·非相》:「故君子之度己則以繩,接人則用抴。」唐·楊倞·注:「抴,牽引也。」
連綴。《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垂旬始以為?兮,抴彗星而為髾。」
名船槳。《楚辭·屈原·九歌·湘君》:「桂櫂兮蘭枻,斲冰兮積雪。」
康熙字典解釋
抴【卯集中】【手部】 康熙筆畫:9畫,部外筆畫:5畫
《唐韻》余制切《集韻》《韻會》《正韻》以制切,??音裔。《說文》捈也。《廣韻》引也。《荀子·非相篇》接人則用抴。《註》牽引而致之。
又《唐韻》《集韻》《韻會》羊列切《正韻》延結切,??曳入聲。拖也。或作拽。
又《集韻》食列切,音舌。同揲。見揲字註。
說文解字解釋
說文解字
抴【卷十二】【手部】
捈也。從手世聲。余制切
說文解字注
(抴)捈也。?下曰。抴也。臾下曰。束縛捽抴也。抴與曳音義皆同。檀弓。負手曳杖。釋文。曳作抴。俗刻誤從木。非也。九歌。桂擢兮蘭抴。王逸曰。擢、楫也。抴、船旁板也。按毛詩傳云。楫所以擢舟也。故因謂楫爲擢。擢者、引也。船旁板曳於水中。故因謂之抴。俗字作櫂、作枻。皆非是也。從手。世聲。余制切。十五部。俗作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