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指巡胡的讀音 指巡胡的意思

    指巡胡 指巡胡 遣悶多憑酒, 公心只仰胡。 挺身唯直指, 無意獨欺愚。 元稹,字微之,河南河內人。生于唐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死于大和五年(公元831年)。他8 歲喪父,15歲以明兩經擢第。21歲初仕河中府,25歲登書判拔萃科,授秘書省校書郎。28歲列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遺。母鄭賢而文,親授書傳。舉明經書判入等,補校書郎。元和初,應制策第一。元和四年(809)為監察御史。因觸犯宦官權貴,次年貶江陵府士曹參軍。后歷通州司馬、虢州長史。元和十四年任膳部員外郎。次年靠宦官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誥。長慶元年(821)遷中書舍人,充翰林院承旨。次年,居相位三月,出為同州刺史、浙東觀察使。大和三年(829)為尚書左丞,五年,逝于武昌軍節度使任上。年五十三卒,贈尚書右仆射。稹自少與白居易倡和,當時言詩者稱“元白”,號為“元和體”。其詩辭淺意哀,仿佛孤鳳悲吟,極為扣人心扉,動人肺腑。元稹的創作,以詩成就最大。與白居易齊名,并稱元白,同為新樂府運動倡導者。
    • zhǐ
    • xún

    “指巡胡”的讀音

    拼音讀音
    [zhǐ xún hú]
    漢字注音:
    ㄓˇ ㄒㄩㄣˊ ㄏㄨˊ
    簡繁字形:
    是否常用:

    “指巡胡”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古時飲宴的勸酒具。刻木為胡人狀,底銳,置盤中,推之不倒,欹側搖擺,定后,視其所指者飲酒。

    網絡解釋

    指巡胡

    指巡胡
    遣悶多憑酒,
    公心只仰胡。
    挺身唯直指,
    無意獨欺愚。
    元稹,字微之,河南河內人。生于唐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死于大和五年(公元831年)。他8 歲喪父,15歲以明兩經擢第。21歲初仕河中府,25歲登書判拔萃科,授秘書省校書郎。28歲列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遺。母鄭賢而文,親授書傳。舉明經書判入等,補校書郎。元和初,應制策第一。元和四年(809)為監察御史。因觸犯宦官權貴,次年貶江陵府士曹參軍。后歷通州司馬、虢州長史。元和十四年任膳部員外郎。次年靠宦官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誥。長慶元年(821)遷中書舍人,充翰林院承旨。次年,居相位三月,出為同州刺史、浙東觀察使。大和三年(829)為尚書左丞,五年,逝于武昌軍節度使任上。年五十三卒,贈尚書右仆射。稹自少與白居易倡和,當時言詩者稱“元白”,號為“元和體”。其詩辭淺意哀,仿佛孤鳳悲吟,極為扣人心扉,動人肺腑。元稹的創作,以詩成就最大。與白居易齊名,并稱元白,同為新樂府運動倡導者。

    “指巡胡”的單字解釋

    】:1.手指頭:食指。五指。屈指。首屈一指。2.一個手指頭的寬度叫“一指”,用來計算深淺寬窄等:下了三指雨。這雙鞋大了一指。兩指寬的紙條。3.(手指頭、物體尖端)對著;向著:用手一指。時針正指十二點。4.(頭發)直立:發指。5.指點:指導。指示。指出正確方向。有問題請您指出來。6.意思上指著:這不是指你說的,是指他的。7.指望;依靠:指靠。單指著一個人是不能把事情做好的。
    】:1.往來查看:巡視。巡哨。2.量詞。用于給全座斟酒的次數:酒過三巡。
    】:1.中國古代稱北邊的或西域的民族:胡人。胡服。胡姬(西域出生的少女)。胡越(“胡”在北方;“越”在南方,喻疏遠、隔絕)。2.泛指外國或外族的:胡椒。胡瓜(黃瓜)。胡琴。胡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種管樂器)。3.亂,無道理:胡來。胡鬧。胡吹。胡言亂語。4.文言疑問詞,為什么,何故:胡不歸?“胡取禾三百廛兮?”5.嘴周圍和連著鬢角長的須毛:胡須。6.古代指獸類頸下垂肉:“狼跋其胡。”7.巷、小街道稱“胡同(tòng)”(用作巷名時,“同”讀輕聲不兒化)。8.姓。

    “指巡胡”的相關詞語

    * 指巡胡的讀音是:zhǐ xún hú,指巡胡的意思:指巡胡 指巡胡 遣悶多憑酒, 公心只仰胡。 挺身唯直指, 無意獨欺愚。 元稹,字微之,河南河內人。生于唐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死于大和五年(公元831年)。他8 歲喪父,15歲以明兩經擢第。21歲初仕河中府,25歲登書判拔萃科,授秘書省校書郎。28歲列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遺。母鄭賢而文,親授書傳。舉明經書判入等,補校書郎。元和初,應制策第一。元和四年(809)為監察御史。因觸犯宦官權貴,次年貶江陵府士曹參軍。后歷通州司馬、虢州長史。元和十四年任膳部員外郎。次年靠宦官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誥。長慶元年(821)遷中書舍人,充翰林院承旨。次年,居相位三月,出為同州刺史、浙東觀察使。大和三年(829)為尚書左丞,五年,逝于武昌軍節度使任上。年五十三卒,贈尚書右仆射。稹自少與白居易倡和,當時言詩者稱“元白”,號為“元和體”。其詩辭淺意哀,仿佛孤鳳悲吟,極為扣人心扉,動人肺腑。元稹的創作,以詩成就最大。與白居易齊名,并稱元白,同為新樂府運動倡導者。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