撟怎么讀 撟的意思

漢字 | 撟 |
---|---|
讀音 |
|
注音 | ㄐㄧㄠˇ |
部首 | [扌] 提手旁 |
筆畫 | 總筆畫:15 部外:12 |
異體字 | 撟 ?? 矯 |
字形結構 | 左右結構 |
簡體字形 | 撟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649F |
其它編碼 | 五筆:rtdk 倉頡:qhkb 鄭碼:dmjl 四角:52027 |
筆順編碼 | 121313425125251 |
筆順筆畫 | 一丨一ノ一ノ丶丨フ一丨フ丨フ一 |
筆順名稱 | 橫 豎鉤 提 撇 橫 撇 捺 豎 橫折 橫 豎 橫折鉤 豎 橫折 橫 |
撟字的意思
同“撟”。
撟字的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撟
jiǎo ㄐㄧㄠˇ
◎ 同“撟”。
英語 correct; to bend or twist; to feign; to raise (the hand)
德語 korrekt, ab?ndern
撟字的詳細解釋
撟字的辭典解釋
舉手。《說文解字·手部》:「撟,舉手也。」
高舉。《漢書·卷八七·揚雄傳上》:「仰撟首以高視兮,目冥眴而亡見。」
糾正、矯正。《漢書·卷十四·諸侯王表》:「而藩國大者夸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可謂撟枉過其正矣。」通「矯」。
假托、假造。如:「撟詔」、「撟令」。
副剛強。《荀子·臣道》:「撟然剛折端志,而無傾側之心。」
撟ㄐㄧㄠˋjiào動取。《淮南子·要略》:「乃始攬物引類,覽取撟掇。」唐·高誘·注:「撟,取也。」
康熙字典解釋
撟【卯集中】【手部】 康熙筆畫:16畫,部外筆畫:12畫
《唐韻》居少切《集韻》《韻會》舉夭切,??音矯。《說文》舉手也。一曰撟擅也。與矯通。《周禮·秋官·士師》掌士之八成,五曰撟邦令。《註》稱詐以有爲者。《疏》撟,卽詐也。《前漢·武帝紀》撟虔史乘埶以侵蒸庶。《註》撟,託也。虔,固也。妄託上命,而堅固爲邪惡者也。
又《高五王傳》撟制以令天下。《註》託天子制詔也。
又《倉頡篇》正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撟幹欲孰于火而無贏,撟角欲孰于火而無燂。《前漢·諸侯王表》撟枉過其正。《註》正曲曰撟。
又強貌。《荀子·臣道篇》撟然剛折端立,而無傾側之心。
又《集韻》渠嬌切,音喬。亦舉手也。
又《唐韻》舉橋切《集韻》居妖切,??音驕。義同。
又《博雅》取也。一曰選也。
又《集韻》《韻會》??嬌廟切,驕去聲。撟捎,略取也。互見捎字註。
又《集韻》巨天切,音趫。天撟,頻伸貌。《爾雅·釋獸》人曰撟。《註》伸引手足。
又丘祅切,音蹺。舉也。
又渠廟切,音嶠。義同。《史記·扁鵲傳》舌撟然而不下。
又苦浩切,音考。以火曲物也。《考工記》撟幹,劉昌宗說。
又《集韻》《正韻》??吉了切,音皎。撓曲也,屈也。《考工記釋文》沈讀古了反。《荀子·臣道篇》率羣臣百吏,而相與強君撟君。
說文解字解釋
說文解字
撟【卷十二】【手部】
舉手也。從手喬聲。一曰撟,擅也。居少切
說文解字注
(撟)舉手也。引申之、凡舉皆曰撟。古多叚矯爲之。陶淵明曰。時矯首而遐觀。王逸注楚辭曰。矯、舉也。從手。喬聲。居少切。二部。一曰撟、擅也。擅、專也。凡矯詔當用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