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女城的讀音 曲女城的意思
曲女城 在印度戒日王朝時期,公元612年開始被定為都城。名稱的來歷,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五記述:往時都城稱拘蘇摩補羅(梵文Kusumapura音譯,意譯華宮),王名梵授,生有千子、百女。時有一仙人,稱大樹仙人,居恒河側。見王女來河濱游玩,遂起染著心,乃詣華宮,欲乞得一女。然王女等不愿嫁此一貌如枯木之仙人。時,王恐累及其國,乃送一稚女。唯仙人見稚女不妍而懷怒,乃以惡咒使其余之九十九女一時傴僂曲腰,因此而有“曲女城”之名。意譯還有 妙童女城等。 此城的漢典音譯作:罽饒夷城(《佛國記》)、羯若鞠阇(Kanyakubja)國、羯鬧耆國、鞬拏究撥阇國、葛那及自國等。《續高僧傳》卷二則譯為耳出城。 現今為印度國北方邦卡瑙杰縣(Kannauj,谷歌地圖譯作根瑙杰)的一個城鎮,地理坐標:北緯27.0437809度;東經79.9070201度,地處恒河西岸邊。
- 曲
- 女
- 城
“曲女城”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qǔ nǚ chéng]
- 漢字注音:
- ㄑㄩˇ ㄋㄩˇ ㄔㄥˊ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否
“曲女城”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古印度著名古都。為戒日王都城。梵名羯若鞠阇。
網絡解釋
曲女城
在印度戒日王朝時期,公元612年開始被定為都城。名稱的來歷,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五記述:往時都城稱拘蘇摩補羅(梵文Kusumapura音譯,意譯華宮),王名梵授,生有千子、百女。時有一仙人,稱大樹仙人,居恒河側。見王女來河濱游玩,遂起染著心,乃詣華宮,欲乞得一女。然王女等不愿嫁此一貌如枯木之仙人。時,王恐累及其國,乃送一稚女。唯仙人見稚女不妍而懷怒,乃以惡咒使其余之九十九女一時傴僂曲腰,因此而有“曲女城”之名。意譯還有 妙童女城等。
此城的漢典音譯作:罽饒夷城(《佛國記》)、羯若鞠阇(Kanyakubja)國、羯鬧耆國、鞬拏究撥阇國、葛那及自國等。《續高僧傳》卷二則譯為耳出城。
現今為印度國北方邦卡瑙杰縣(Kannauj,谷歌地圖譯作根瑙杰)的一個城鎮,地理坐標:北緯27.0437809度;東經79.9070201度,地處恒河西岸邊。
“曲女城”的單字解釋
【曲】:[qǔ]1.一種韻文形式,出現于南宋和金代,盛行于元代,是受民間歌曲的影響而形成的,句法較詞更為靈活,多用口語,用韻也更接近口語。一支曲可以單唱,幾支曲可以合成一套,也可以用幾套曲子寫成戲曲。2.(曲兒)歌曲:曲調。戲曲。小曲兒。高歌一曲。3.歌譜:《義勇軍進行曲》是聶耳作的曲。[qū]1.彎曲(跟“直”相對):曲線。曲尺。彎腰曲背。山回水曲。曲徑通幽。2.使彎曲:曲肱而枕(肱:胳膊)。曲突徙薪。3.彎曲的地方:河曲。4.不公正;無理:是非曲直。5.姓。6.用曲霉和它的培養基(多為麥子、麩皮、大豆的混合物)制成的塊狀物,用來釀酒或制醬。
【女】:[nǚ]1.女性,女子,女人,婦女:女士。女工。男女平等。2.女兒:一兒一女。3.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rǔ]文言代詞,你:女等。女將何往?
【城】:1.城墻:城外。萬里長城。2.城墻以內的地方:城區。東城。3.城市(跟“鄉”相對):山城。進城。滿城風雨。連下數城。城鄉物資交流。
“曲女城”的相關詞語
* 曲女城的讀音是:qǔ nǚ chéng,曲女城的意思:曲女城 在印度戒日王朝時期,公元612年開始被定為都城。名稱的來歷,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五記述:往時都城稱拘蘇摩補羅(梵文Kusumapura音譯,意譯華宮),王名梵授,生有千子、百女。時有一仙人,稱大樹仙人,居恒河側。見王女來河濱游玩,遂起染著心,乃詣華宮,欲乞得一女。然王女等不愿嫁此一貌如枯木之仙人。時,王恐累及其國,乃送一稚女。唯仙人見稚女不妍而懷怒,乃以惡咒使其余之九十九女一時傴僂曲腰,因此而有“曲女城”之名。意譯還有 妙童女城等。 此城的漢典音譯作:罽饒夷城(《佛國記》)、羯若鞠阇(Kanyakubja)國、羯鬧耆國、鞬拏究撥阇國、葛那及自國等。《續高僧傳》卷二則譯為耳出城。 現今為印度國北方邦卡瑙杰縣(Kannauj,谷歌地圖譯作根瑙杰)的一個城鎮,地理坐標:北緯27.0437809度;東經79.9070201度,地處恒河西岸邊。
基本解釋
古印度著名古都。為戒日王都城。梵名羯若鞠阇。曲女城
在印度戒日王朝時期,公元612年開始被定為都城。名稱的來歷,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五記述:往時都城稱拘蘇摩補羅(梵文Kusumapura音譯,意譯華宮),王名梵授,生有千子、百女。時有一仙人,稱大樹仙人,居恒河側。見王女來河濱游玩,遂起染著心,乃詣華宮,欲乞得一女。然王女等不愿嫁此一貌如枯木之仙人。時,王恐累及其國,乃送一稚女。唯仙人見稚女不妍而懷怒,乃以惡咒使其余之九十九女一時傴僂曲腰,因此而有“曲女城”之名。意譯還有 妙童女城等。此城的漢典音譯作:罽饒夷城(《佛國記》)、羯若鞠阇(Kanyakubja)國、羯鬧耆國、鞬拏究撥阇國、葛那及自國等。《續高僧傳》卷二則譯為耳出城。
現今為印度國北方邦卡瑙杰縣(Kannauj,谷歌地圖譯作根瑙杰)的一個城鎮,地理坐標:北緯27.0437809度;東經79.9070201度,地處恒河西岸邊。
【曲】:[qǔ]1.一種韻文形式,出現于南宋和金代,盛行于元代,是受民間歌曲的影響而形成的,句法較詞更為靈活,多用口語,用韻也更接近口語。一支曲可以單唱,幾支曲可以合成一套,也可以用幾套曲子寫成戲曲。2.(曲兒)歌曲:曲調。戲曲。小曲兒。高歌一曲。3.歌譜:《義勇軍進行曲》是聶耳作的曲。[qū]1.彎曲(跟“直”相對):曲線。曲尺。彎腰曲背。山回水曲。曲徑通幽。2.使彎曲:曲肱而枕(肱:胳膊)。曲突徙薪。3.彎曲的地方:河曲。4.不公正;無理:是非曲直。5.姓。6.用曲霉和它的培養基(多為麥子、麩皮、大豆的混合物)制成的塊狀物,用來釀酒或制醬。
【女】:[nǚ]1.女性,女子,女人,婦女:女士。女工。男女平等。2.女兒:一兒一女。3.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rǔ]文言代詞,你:女等。女將何往?
【城】:1.城墻:城外。萬里長城。2.城墻以內的地方:城區。東城。3.城市(跟“鄉”相對):山城。進城。滿城風雨。連下數城。城鄉物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