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審的讀音 朝審的意思
朝審 朝審是明清時對于死刑案件的會審制度。始于明天順三年(公元1459年),在霜降后對于京師判決的“斬監候”“絞監候”案件由三法司及中央重要官員進行會審。清代繼承了明代的朝審制度并且發展出了秋審制(專指對外省死刑案件的復核)。 朝審的結果一般分為情真、可矜、可疑、有詞(明朝)或情實、緩決、可矜、留養承祀(清朝)等類,情真/情實類需奏請皇帝裁決才可執行死刑,并且每年都會有不予勾決的犯人。其他犯人一般都改為流放或充軍。
- 朝
- 審
“朝審”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cháo shěn]
- 漢字注音:
- ㄔㄠˊ ㄕㄣˇ
- 簡繁字形:
- 朝審
- 是否常用:
- 否
“朝審”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明清兩代由朝廷派員復審死刑案件的一種制度。始于明天順三年。每年霜降后﹐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把已判死刑尚未執行的重囚犯罪情節﹐摘要制冊﹐送九卿各官詳審﹐分列"情實"﹑"緩決"﹑"可矜"﹑"可疑"﹑"留養承嗣"等類﹐上呈皇帝裁決。
網絡解釋
朝審
朝審是明清時對于死刑案件的會審制度。始于明天順三年(公元1459年),在霜降后對于京師判決的“斬監候”“絞監候”案件由三法司及中央重要官員進行會審。清代繼承了明代的朝審制度并且發展出了秋審制(專指對外省死刑案件的復核)。
朝審的結果一般分為情真、可矜、可疑、有詞(明朝)或情實、緩決、可矜、留養承祀(清朝)等類,情真/情實類需奏請皇帝裁決才可執行死刑,并且每年都會有不予勾決的犯人。其他犯人一般都改為流放或充軍。
“朝審”的單字解釋
【朝】:[cháo]1.朝廷(跟“野”相對):上朝。在朝黨(執政黨)。2.朝代:唐朝。改朝換代。3.指一個君主的統治時期:康熙朝。4.朝見;朝拜:朝覲。朝頂。5.面對著;向:臉朝里。坐東朝西。6.表示動作的方向:朝南開門。朝學校走去。7.姓。[zhāo]1.早晨:朝陽。一朝一夕。朝令夕改。2.日;天:今朝。一朝有事也好有個照應。
【審】:1.詳細;周密:詳審。審慎。2.審查:審稿。審核。3.審問;訊問處理案件:審訊。審判。4.知道:未審近況如何?5.文言副詞。的確;果然:審如其言。
“朝審”的相關詞語
* 朝審的讀音是:cháo shěn,朝審的意思:朝審 朝審是明清時對于死刑案件的會審制度。始于明天順三年(公元1459年),在霜降后對于京師判決的“斬監候”“絞監候”案件由三法司及中央重要官員進行會審。清代繼承了明代的朝審制度并且發展出了秋審制(專指對外省死刑案件的復核)。 朝審的結果一般分為情真、可矜、可疑、有詞(明朝)或情實、緩決、可矜、留養承祀(清朝)等類,情真/情實類需奏請皇帝裁決才可執行死刑,并且每年都會有不予勾決的犯人。其他犯人一般都改為流放或充軍。
基本解釋
明清兩代由朝廷派員復審死刑案件的一種制度。始于明天順三年。每年霜降后﹐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把已判死刑尚未執行的重囚犯罪情節﹐摘要制冊﹐送九卿各官詳審﹐分列"情實"﹑"緩決"﹑"可矜"﹑"可疑"﹑"留養承嗣"等類﹐上呈皇帝裁決。朝審
朝審是明清時對于死刑案件的會審制度。始于明天順三年(公元1459年),在霜降后對于京師判決的“斬監候”“絞監候”案件由三法司及中央重要官員進行會審。清代繼承了明代的朝審制度并且發展出了秋審制(專指對外省死刑案件的復核)。朝審的結果一般分為情真、可矜、可疑、有詞(明朝)或情實、緩決、可矜、留養承祀(清朝)等類,情真/情實類需奏請皇帝裁決才可執行死刑,并且每年都會有不予勾決的犯人。其他犯人一般都改為流放或充軍。
【朝】:[cháo]1.朝廷(跟“野”相對):上朝。在朝黨(執政黨)。2.朝代:唐朝。改朝換代。3.指一個君主的統治時期:康熙朝。4.朝見;朝拜:朝覲。朝頂。5.面對著;向:臉朝里。坐東朝西。6.表示動作的方向:朝南開門。朝學校走去。7.姓。[zhāo]1.早晨:朝陽。一朝一夕。朝令夕改。2.日;天:今朝。一朝有事也好有個照應。
【審】:1.詳細;周密:詳審。審慎。2.審查:審稿。審核。3.審問;訊問處理案件:審訊。審判。4.知道:未審近況如何?5.文言副詞。的確;果然:審如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