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怎么讀 末的意思

漢字 | 末 |
---|---|
讀音 |
|
注音 | ㄇㄛˋ |
部首 | [木] 木字旁 |
筆畫 | 總筆畫:5 部外:1 |
異體字 | ?? |
字形結構 | 獨體字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672B |
其它編碼 | 五筆:gsi 倉頡:dj 鄭碼:afvv 四角:50900 |
筆順編碼 | 11234 |
筆順筆畫 | 一一丨ノ丶 |
筆順名稱 | 橫 橫 豎 撇 捺 |
末字的意思
1.東西的梢;盡頭:末梢。秋毫之末。
2.不是根本的、主要的事物(跟“本”相對):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3.最后;終了;末尾:春末。明末。末班車。上世紀末。
4.末子:鋸末。茶葉末兒。把藥研成末兒。
5.姓。
6.戲曲角色行當,扮演中年男子,京劇歸入老生一類。
末字的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末
mò ㄇㄛˋ
尖端,梢:末梢。末端。秋毫之末(毫毛尖端)。最后,終了:末了(liǎo )。末尾。末日。末代。窮途末路。非根本的,次要的,差一等的:末業。末技。舍本逐末。碎屑:末子。碎末。傳統戲劇角色名,一般扮演中年以上男子:正末。副末。外末。末本(以男角主唱的雜劇)。英語 final, last, end; insignificant
德語 Ende, Finale, abschliessendes Stadium, letzter Teil (S)
法語 extrémité,fin,poudre,dernier,final
末字的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末 mò
〈名〉
(1) (指事。金文字形。“木”上加一點,指明樹木末梢所在處。本義:樹梢)
(2) 同本義 [tip of tree]
末,木上曰末。——《說文》
不揣其本,而齊其末。——《孟子》
末有十日,其華照下地。——《淮南子·地形》
末大必折。——《左傳·哀公十一年》
(3) 又如:末大(樹木枝端粗大。喻部屬勢力強大);末大必折(樹木枝端粗大,必折其干。喻下屬權重,危及上級);末杪(末尾);末梢(末尾;最后)
(4) 泛指物的末端、末尾 [last stage;the end]
元首末要。——《周書·武順》
風淫末疾。——《左傳·昭公元年》。注:“四肢也。”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孟子·梁惠王上》
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非特其末見而已。
強弩之末。——《資治通鑒》
左手執卷末。——明· 魏學洢《核舟記》
(5) 又如:末大不掉(猶尾大不掉。比喻部屬勢力強大,難以駕馭);末歲(歲末);末冬(冬末);末秋(秋末);末春(春末)
(6) 古代稱農為本,反本為末,即工商業 [industry and commerce]
末技游食之民。——漢· 賈誼《論積貯疏》。注:(末伎。古指工商業不值得重視的技能,游食,不勞而食)
(7) 又如:末民(古稱從事工商業的人);末產(手工業、商業);末作(古代指工商業);末利(古代指工商業);末生(末業。指工商業)
(8) 傳統戲曲角色名。主要扮演中年男子 [actor for a mid-aged man as in classic opera]
雜劇有正末、副末之名。——焦循《劇說》
(9) 末期;晚年 [end;last stage]
武王末受命。——《禮記·中庸》
申末酉初。——《廣東軍務記》
崇禎末。—— 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10) 又如:末尾三梢(收場,結局);物有本末,事有終始;他三月末回來;末限(最后期限);末垂(最后的時日)
(11) 細的粉末 [powder;dust]
絲末。——《荀子·禮論》
(12) 又如:茶葉末;粉筆末;面色末;藥末
(13) 蓋在車軾上遮蔽風塵的帷席 [curtain]
寢兕、持虎、蛟韅、絲末、彌龍,所以養威也。——《荀子·禮論》
(14) 姓
詞性變化
◎ 末 mò
〈形〉
(1) 卑微 [humble]
志末也。——《后漢書·象上傳》
(2) 又如:末志(卑微的志向);末臣(地位低賤之臣);末官(卑小的官);末陋(卑微鄙陋);末位(卑微的職位);末皂(卑賤的隸役);末品(卑官)
(3) 低級 [lower]
末流。——《后漢書·班彪傳》。注:“猶下流也。”
(4) 又如:末弁(低級武官);末列(猶下位。多用作謙詞);末底(最底下);末俗(末世的習俗,低下的習俗)
(5) 微不足道 [insignificant]
末之卜也。——《禮記·檀弓》。注:“微也。”
(6) 又如:末事(微不足道的小事);末行(微不足道的行為);末用(無足輕重之物);末務(小事,無關緊要的事);末務(小事,無關緊要的事)
(7) 細,小 [small]
淺智之所爭,則末矣。——《呂氏春秋·精喻》
(8) 又如:末務(小事,無關緊要的事);末操(小節);末派(水的支流或下游)
(9) 膚淺 [superficial]
末學膚受。——張衡《東京賦》
(10) 又如:末學(淺薄的學者;膚淺無本之學);末議(謙稱自己的議論或意見);末說(膚淺無本之說)
(11) 非根本,次要 [nonessential]。如:末務(非根本的事。世俗瑣事);末法(不能治本的法術)
〈動〉
通“瀎”。抹拭 [erase;blot out]
三數叔魚之惡,不為末減。——《左傳·昭公十四年》
末字的辭典解釋
物體的尾端、頂梢。《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唐·李頎〈聽董大彈胡笳聲兼寄語弄房給事〉詩:「迸泉颯颯飛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事物的最后階段。如:「歲末」、「二十世紀之末」。《禮記·月令》:「是月之末。」《漢書·卷八八·儒林傳·序》:「宣帝末,增倍之。」
后。與「前」相對。南朝梁·蕭統〈文選序〉:「荀、宋表之于前,賈、馬繼之于末。」
不重要、非根本的事物。如:「舍本逐末」、「本末倒置」。漢·王符《潛夫論·務本》:「凡為治之大體,莫善于抑末而務本。」
碎屑、細粉。如:「藥末」、「粉末」。
元雜劇里扮演中年男子的腳色,為后來的「生」。如:「正末」、「副末」。
姓。如漢代有末振將。
形最后的。如:「末年」、「末世」、「末路」。唐·白居易〈新樂府·上陽白發人〉:「玄宗末歲初選入,入時十六今六十。」
卑微的、不重要的。南朝梁·江淹〈從建平王游紀南城詩〉:「恭承此嘉惠,末官至南荊。」
副沒。《禮記·檀弓下》:「不忍一日末有所歸也。」
助語氣詞。元·無名氏《黃花峪·第一折》:「小二哥,有干凈的閣子末?」同「么 」。
康熙字典解釋
末【辰集中】【木部】 康熙筆畫:5畫,部外筆畫:1畫
《唐韻》《集韻》莫撥切《韻會》莫曷切《正韻》莫葛切,??瞞入聲。《說文》木上曰末。從木,一在其上,謂木杪也。《禮·曲禮》獻杖者執。末《玉篇》端也,顚也,盡也。《廣韻》無也,弱也,遠也。
又終也。《書·立政》我則末惟成德之彥。
又勿也。《禮·文王世子》命膳宰曰:末有原。
又薄也。《左傳·昭十四年》三數叔魚之惡,不爲末減。
又四肢曰末。《左傳·昭元年》風淫末疾。
又商賈曰末。《史記·秦瑯邪頌》上農除末,黔首是富。
又太末,縣名。《前漢·地理志》屬會稽郡。
又且末,國名。見《前漢·西域傳》。
又山名。《山海經》末山多赤金。
又姓。《統譜》秣陵之後改爲末氏。
又《集韻》《正韻》莫狄切,音覓。《荀子·禮論篇》絲末。《註》與幦同。
又葉莫結切,音蔑。《屈原·九歌》桂櫂兮蘭枻,??冰兮積雪。采薛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又葉沒各切,音莫。《蘇轍·偶作詩》重門閉不開,鳴鳥相呼樂。晨暉轉簾影,微風響秋末。
說文解字解釋
說文解字
末【卷六】【木部】
木上曰末。從木,一在其上。莫撥切
說文解字注
(末)木上曰末。從木。從丄。此篆各本作末。解云從木、一在其上。今依六書故所引唐本正。莫撥切。十五部。六書故曰。末、木之竆也。因之爲末殺、末減、略末。又與蔑莫無聲義皆通。記曰。末之卜也。語曰。吾末如之何、末由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