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的讀音 朱子的意思
1.對宋朱熹的尊稱。
- 朱
- 子
“朱子”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zhū zǐ]
- 漢字注音:
- ㄓㄨ ㄗˇ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否
“朱子”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1.對宋朱熹的尊稱。
網絡解釋
“朱子”的單字解釋
【朱】:[zhū]1.紅色:朱紅。朱批。朱筆。朱文(印章上的陽文)。朱門(紅漆大門,舊時指豪富人家)。2.礦物名:朱砂(無機化合物,中醫用于鎮靜劑。亦稱“辰砂”、“丹砂”)。朱墨。3.姓。[shú]〔朱提(shí)〕古地名。漢武帝時置縣,治所在今云南省?昭通縣境。后立為郡。
【子】:1.古代指兒女,現專指兒子:子女。子孫。子嗣。子弟(后輩人,年輕人)。2.植物的果實、種子:菜子。瓜子兒。子實。3.動物的卵:魚子。蠶子。4.幼小的,小的:子雞。子畜。子城。5.小而硬的顆粒狀的東西:子彈(dàn)。棋子兒。6.與“母”相對: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輔音)。7.對人的稱呼:男子。妻子。士子(讀書人)。舟子(船夫)。才子。8.古代對人的尊稱;稱老師或稱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孔子。先秦諸子。9.地支的第一位,屬鼠:子丑寅卯(喻有條不紊的層次或事物的條理)。10.用于計時:子時(夜十一點至一點)。子夜(深夜)。11.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12.附加在名詞、動詞、形容詞后,具有名詞性(讀輕聲):旗子。亂子。胖子。13.個別量詞后綴(讀輕聲):敲了兩下子門。14.姓。
“朱子”的相關詞語
“朱子”造句
人光明磊落便是好人。出自: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七十四光明磊落:胸懷坦蕩,正大光明。朱熹
圣人所說底話,光明正大。出自:宋·朱熹《朱子語類·易九》底:同“的”。朱熹
人之有生必有死,如朱子之言;天地循環之理,如晝如夜。孔子云居易以矣。皆圣潔之大道,何足懼乎?朕之生也,并無靈異;幾其長也,亦無非常。
格竹實踐注定要失敗是由朱子格物論中知識論的方法取向與止于至善的道德目的之間的矛盾關系決定的,典型地暴露了朱子格物論的科學主義傾向導致的道德實踐論困境,這也表明科學主義路線不可能使人類的精神獲得自由和超越,不可能徹底解決人類的精神生活問題,特別是終極意義問題。
朱子的格物觀最為精義,主要是通過格物,把人心已知之理推廣到未知領域,達到宇宙界與人生界豁然貫通的理想境界。
四在朱子看來,人們之所以不能止于至善,關鍵是因為對事理看得不真切,不知何者為至善所在。
朱子以為,只有在事事物物上求得一定理,才能止于至善,故需要下格物致知的工夫。
所以,町人哲學便痛擊了朱子學“重義輕利”的觀點,闡述了町人階級求利的正當性。
然而,朱子終不能抵擋思想史上常有的現成化傾向,最終造成思想與生活、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割裂。
朱子對該問題的思考,重在解決個人的道德踐履問題,而非單純地構建理論體系,這是把握朱子基本為學精神的基礎。
* 朱子的讀音是:zhū zǐ,朱子的意思: 1.對宋朱熹的尊稱。
基本解釋
1.對宋朱熹的尊稱。【朱】:[zhū]1.紅色:朱紅。朱批。朱筆。朱文(印章上的陽文)。朱門(紅漆大門,舊時指豪富人家)。2.礦物名:朱砂(無機化合物,中醫用于鎮靜劑。亦稱“辰砂”、“丹砂”)。朱墨。3.姓。[shú]〔朱提(shí)〕古地名。漢武帝時置縣,治所在今云南省?昭通縣境。后立為郡。
【子】:1.古代指兒女,現專指兒子:子女。子孫。子嗣。子弟(后輩人,年輕人)。2.植物的果實、種子:菜子。瓜子兒。子實。3.動物的卵:魚子。蠶子。4.幼小的,小的:子雞。子畜。子城。5.小而硬的顆粒狀的東西:子彈(dàn)。棋子兒。6.與“母”相對: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輔音)。7.對人的稱呼:男子。妻子。士子(讀書人)。舟子(船夫)。才子。8.古代對人的尊稱;稱老師或稱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孔子。先秦諸子。9.地支的第一位,屬鼠:子丑寅卯(喻有條不紊的層次或事物的條理)。10.用于計時:子時(夜十一點至一點)。子夜(深夜)。11.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12.附加在名詞、動詞、形容詞后,具有名詞性(讀輕聲):旗子。亂子。胖子。13.個別量詞后綴(讀輕聲):敲了兩下子門。14.姓。
人光明磊落便是好人。出自: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七十四光明磊落:胸懷坦蕩,正大光明。朱熹
圣人所說底話,光明正大。出自:宋·朱熹《朱子語類·易九》底:同“的”。朱熹
人之有生必有死,如朱子之言;天地循環之理,如晝如夜。孔子云居易以矣。皆圣潔之大道,何足懼乎?朕之生也,并無靈異;幾其長也,亦無非常。
格竹實踐注定要失敗是由朱子格物論中知識論的方法取向與止于至善的道德目的之間的矛盾關系決定的,典型地暴露了朱子格物論的科學主義傾向導致的道德實踐論困境,這也表明科學主義路線不可能使人類的精神獲得自由和超越,不可能徹底解決人類的精神生活問題,特別是終極意義問題。
朱子的格物觀最為精義,主要是通過格物,把人心已知之理推廣到未知領域,達到宇宙界與人生界豁然貫通的理想境界。
四在朱子看來,人們之所以不能止于至善,關鍵是因為對事理看得不真切,不知何者為至善所在。
朱子以為,只有在事事物物上求得一定理,才能止于至善,故需要下格物致知的工夫。
所以,町人哲學便痛擊了朱子學“重義輕利”的觀點,闡述了町人階級求利的正當性。
然而,朱子終不能抵擋思想史上常有的現成化傾向,最終造成思想與生活、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割裂。
朱子對該問題的思考,重在解決個人的道德踐履問題,而非單純地構建理論體系,這是把握朱子基本為學精神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