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逋的讀音 林逋的意思
林逋 林逋(967一1028),字君復,后人稱為和靖先生,漢族,奉化大里黃賢村人。北宋著名隱逸詩人。 幼時刻苦好學,通曉經史百家。書載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趨榮利。長大后,曾漫游江淮間,后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常駕小舟遍游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每逢客至,叫門童子縱鶴放飛,林逋見鶴必棹舟歸來。作詩隨就隨棄,從不留存。天圣六年(1028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喪盡禮。宋仁宗賜謚“和靖先生”。 林逋隱居西湖孤山,終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養鶴,自謂 “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 (概述內圖片來源:清·顧沅輯《古圣賢像傳略·林和靖像》)
- 林
- 逋
“林逋”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lín bū]
- 漢字注音:
- ㄌㄧㄣˊ ㄅㄨ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是
“林逋”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林逋 Lín Bū
[Lin Bu] (967—1028),字君復,錢塘(現在浙江省杭州市)人,北宋詩人。他一生未做官,長期隱居西湖孤山,賞梅養鶴,終身不仕,也不婚娶。有《林和靖詩集》。“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是古今傳唱的名句
辭典解釋
林逋 lín bū ㄌㄧㄣˊ ㄅㄨ 人名。(西元967~1028)?字君復,北宋錢塘人。性恬淡好古,擅長行書,好作詩,隱居西湖孤山,終身不仕,不娶,以植梅養鶴為樂,世稱「梅妻鶴子」。詩風淡遠,多寫隱居生活和淡泊心境,卒謚和靖先生。著有《和靖詩集》、《西湖紀逸》等。
英語 Lin Bu (967-1028)?, Northern Song poet
法語 Lin Bu
網絡解釋
林逋
林逋(967一1028),字君復,后人稱為和靖先生,漢族,奉化大里黃賢村人。北宋著名隱逸詩人。
幼時刻苦好學,通曉經史百家。書載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趨榮利。長大后,曾漫游江淮間,后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常駕小舟遍游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每逢客至,叫門童子縱鶴放飛,林逋見鶴必棹舟歸來。作詩隨就隨棄,從不留存。天圣六年(1028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喪盡禮。宋仁宗賜謚“和靖先生”。
林逋隱居西湖孤山,終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養鶴,自謂 “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
(概述內圖片來源:清·顧沅輯《古圣賢像傳略·林和靖像》)
“林逋”的單字解釋
“林逋”的相關詞語
* 林逋的讀音是:lín bū,林逋的意思:林逋 林逋(967一1028),字君復,后人稱為和靖先生,漢族,奉化大里黃賢村人。北宋著名隱逸詩人。 幼時刻苦好學,通曉經史百家。書載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趨榮利。長大后,曾漫游江淮間,后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常駕小舟遍游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每逢客至,叫門童子縱鶴放飛,林逋見鶴必棹舟歸來。作詩隨就隨棄,從不留存。天圣六年(1028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喪盡禮。宋仁宗賜謚“和靖先生”。 林逋隱居西湖孤山,終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養鶴,自謂 “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 (概述內圖片來源:清·顧沅輯《古圣賢像傳略·林和靖像》)
基本解釋
林逋 Lín Bū
[Lin Bu] (967—1028),字君復,錢塘(現在浙江省杭州市)人,北宋詩人。他一生未做官,長期隱居西湖孤山,賞梅養鶴,終身不仕,也不婚娶。有《林和靖詩集》。“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是古今傳唱的名句
辭典解釋
林逋 lín bū ㄌㄧㄣˊ ㄅㄨ人名。(西元967~1028)?字君復,北宋錢塘人。性恬淡好古,擅長行書,好作詩,隱居西湖孤山,終身不仕,不娶,以植梅養鶴為樂,世稱「梅妻鶴子」。詩風淡遠,多寫隱居生活和淡泊心境,卒謚和靖先生。著有《和靖詩集》、《西湖紀逸》等。
英語 Lin Bu (967-1028)?, Northern Song poet
法語 Lin Bu
林逋
林逋(967一1028),字君復,后人稱為和靖先生,漢族,奉化大里黃賢村人。北宋著名隱逸詩人。幼時刻苦好學,通曉經史百家。書載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趨榮利。長大后,曾漫游江淮間,后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常駕小舟遍游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每逢客至,叫門童子縱鶴放飛,林逋見鶴必棹舟歸來。作詩隨就隨棄,從不留存。天圣六年(1028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喪盡禮。宋仁宗賜謚“和靖先生”。
林逋隱居西湖孤山,終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養鶴,自謂 “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
(概述內圖片來源:清·顧沅輯《古圣賢像傳略·林和靖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