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怎么讀 枳的意思

漢字 | 枳 |
---|---|
讀音 |
|
注音 | ㄓˇ |
部首 | [木] 木字旁 |
筆畫 | 總筆畫:9 部外:5 |
異體字 | |
字形結構 | 左右結構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67B3 |
其它編碼 | 五筆:skwy 倉頡:drc 鄭碼:fjo 四角:46980 |
筆順編碼 | 123425134 |
筆順筆畫 | 一丨ノ丶丨フ一ノ丶 |
筆順名稱 | 橫 豎 撇 點 豎 橫折 橫 撇 點 |
枳字的意思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莖上有刺,葉子為三片小葉組成的復葉,小葉倒卵形或橢圓形,花白色,漿果球形,黃綠色,味酸苦。也叫枸橘(gōujú)。
枳字的基本解釋
● 枳
zhǐ ㄓˇ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小枝多刺,果實黃綠色,味酸不可食,可入藥(亦稱“枸橘”):枳實(中藥稱“枳”、“構櫞”等的近成熟的果實)。枳殼(中藥稱“枳”、“枸櫞”等的成熟的果實)。
英語 trifoliate orange; hedge thorn; (Cant.) a plug
德語 Dreibl?ttrige Orange (Poncirus trifoliata)? (S, Bio)?,dreibl?ttrige Zitrone (poncirus trifoliata)? (S)
法語 citronnier épineux
枳字的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枳 zhǐ
〈名〉
(1) 枸橘,又稱“臭橘” [trifoliate orange]
枳木似橘。從木,只聲。——《說文》
殷以椇。——《禮記·明堂位》。注:“椇之言枳椇也。謂曲橈之也。”
楗六枳而為籬兮。——《后漢書·馮衍傳》。注:“枳,芬木也。”
橘逾淮而北為枳。——《周禮·考工記·序宮》
(2) 一種耐寒的中國落葉橘樹,有三小葉的葉片,果實小有芳香,很酸。廣泛栽種作為觀賞葉或作為綠籬,尤其作為砧木以芽接各種食用的柑桔
(3) 古縣名 [Zhi county]。戰國時楚有枳邑,漢置枳縣,屬巴郡。故地在今四川省涪陵縣
枳字的辭典解釋
植物名。蕓香料,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枝多刺,葉柄有翅,三出葉,小葉卵形。春日 開五瓣白色花。果實形小而味酸,不能食,但可入藥,未熟者稱為「枳實」,已熟的稱為「枳殼」,二者性味效用相似,但後者力薄性緩。也稱為「枸橘」、「臭橘」。
枳ㄐㄧˇjǐ參見「枳椇」、「枳首」等條。
康熙字典解釋
枳【辰集中】【木部】 康熙筆畫:9畫,部外筆畫:5畫
《唐韻》《廣韻》《類篇》《韻會》《正韻》??諸氏切,音紙。木名。枳也。《說文》木似橘。《徐曰》卽藥家枳殼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橘踰淮而北爲枳。
又木高多刺,可爲籬落。《張衡·西京賦》楷枳落突棘藩。
又《博雅》枳,股也。
又《小爾雅》枳,害也。《孔叢子·??論》率過以小罪謂之枳。
又與軹通。地名。一在巴郡,一在魏地。
又《集韻》頸爾切《韻會》居紙切,??音??。義同。
又《集韻》舉綺切《韻會》居矣切,??音已。枳椇。
又一名白石李。
又《集韻》章移切,音支。《爾雅·釋蟲》枳首蛇,歧蛇也。
又翹移切,音岐。義同。
說文解字解釋
說文解字
枳【卷六】【木部】
木,似橘。從木只聲。諸氏切
說文解字注
(枳)枳木。似橘。考工記。橘踰淮而北爲枳。本艸經所謂枳實也。枳可爲籬。周書小開曰。德枳維大人。從木。只聲。諸氏切。十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