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梁祠畫像的讀音 武梁祠畫像的意思
武梁祠畫像 東漢石刻畫像。在今山東嘉祥縣武翟山(舊稱紫云山)下,是東漢末年嘉祥武氏家族墓葬的雙闕和四個石祠堂的裝飾畫。其中以武梁的祠堂為最早,故名。現存畫像石四十三塊,畫像石多用減地陽刻法,雕刻精細,造型生動。畫像內容豐富,取材廣泛,包括歷史人物﹑歷史故事﹑孝義故事﹑列女故事﹑神話傳說和各種車馬出行﹑宴筵樂舞﹑庖廚﹑水陸攻戰﹑祥瑞災異等,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東漢時期的社會狀況﹑風土人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不僅是精美的古代石刻藝術品,也是研究東漢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
- 武
- 梁
- 祠
- 畫
- 像
“武梁祠畫像”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wǔ liáng cí huà xiàng]
- 漢字注音:
- ㄨˇ ㄌㄧㄤˊ ㄘˊ ㄏㄨㄚˋ ㄒㄧㄤˋ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否
“武梁祠畫像”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東漢石刻畫像。在今山東·嘉祥縣·武翟山(舊稱紫云山)下,是東漢末年嘉祥·武氏家族墓葬的雙闕和四個石祠堂的裝飾畫。其中以武梁的祠堂為最早,故名。現存畫像石四十三塊,畫像石多用減地陽刻法,雕刻精細,造型生動。畫像內容豐富,取材廣泛,包括歷史人物、歷史故事、孝義故事、列女故事、神話傳說和各種車馬出行、宴筵樂舞、庖廚、水陸攻戰、祥瑞災異等,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東漢時期的社會狀況、風土人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不僅是精美的古代石刻藝術品,也是研究東漢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辭典解釋
武梁祠畫像 wǔ liáng cí huà xiàng ㄨˇ ㄌㄧㄤˊ ㄘˊ ㄏㄨㄚˋ ㄒㄧㄤˋ 山東省嘉祥縣武宅山漢武氏墓前的武梁祠中,有石室,四壁上刻有古人的事跡和畫像,稱為「武梁祠畫像」。畫像以小字八分書題記姓名,所畫細筆鉤勒,極為工致。
網絡解釋
武梁祠畫像
東漢石刻畫像。在今山東嘉祥縣武翟山(舊稱紫云山)下,是東漢末年嘉祥武氏家族墓葬的雙闕和四個石祠堂的裝飾畫。其中以武梁的祠堂為最早,故名。現存畫像石四十三塊,畫像石多用減地陽刻法,雕刻精細,造型生動。畫像內容豐富,取材廣泛,包括歷史人物﹑歷史故事﹑孝義故事﹑列女故事﹑神話傳說和各種車馬出行﹑宴筵樂舞﹑庖廚﹑水陸攻戰﹑祥瑞災異等,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東漢時期的社會狀況﹑風土人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不僅是精美的古代石刻藝術品,也是研究東漢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
“武梁祠畫像”的單字解釋
【武】:1.關于軍事的(跟“文”相對):武器。武裝。武力。2.關于技擊的:武術。武藝。3.勇猛;猛烈:英武。威武。武火。4.姓。5.半步,泛指腳步:繼武。踵武。見〖步武〗。
【梁】:1.架在墻上或柱子上支撐房頂的橫木:房梁。2.橋:橋梁。3.物體中間隆起成長條的部分:鼻梁。山梁。4.朝代名。1.南朝之一(502—557)。蕭衍滅南齊后建立。建都建康(今南京)。國號梁,也稱蕭梁。為陳所滅。2.五代之一(907—923)。朱溫滅唐后建立。建都汴(今河南開封),國號梁,史稱后梁。為后唐所滅。5.戰國時魏國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后,改稱梁。
【祠】:祠堂:宗祠。武侯祠。
【畫】:1.劃分、區分。《左傳?襄公四年》:“芒芒禹跡,畫為九州。”《文選?顏延之?應詔讌曲水作詩》:“幙帷蘭甸,畫流高陛。”2.設計、籌謀。同“劃”。《文選?揚雄?解嘲》:“曾不能畫一奇,出一策。”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六齣》:“虧了夫人侯氏,有膽有謀,昨夜畫定計策。”3.繪圖:“畫一幅風景。”《晉書?卷九十二?文苑傳?顧愷之傳》:“愷之每畫人成,或數年,不點目精。”4.簽署、簽押:“畫押”、“畫供”。5.終止。《論語?雍也》:“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6.圖、圖像:“山水畫”、“人物畫”。宋?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詞》:“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7.量詞。計算文字筆畫數的單位:“亞這個字有八畫。”8.姓。如明代有畫芳。9.清楚、整齊:“整齊畫一”。
【像】:1.比照人物制成的形象:畫像。塑像。肖像。2.從物體發出的光線經平面鏡、球面鏡、透鏡、棱鏡等反射或折射后所形成的與原物相似的圖景。分為實像和虛像。3.在形象上相同或有某些共同點:他的面貌像他哥哥。4.好像:像要下雨了。5.比如:像大熊貓這樣的珍稀動物,要加以保護。6.姓。
“武梁祠畫像”的相關詞語
* 武梁祠畫像的讀音是:wǔ liáng cí huà xiàng,武梁祠畫像的意思:武梁祠畫像 東漢石刻畫像。在今山東嘉祥縣武翟山(舊稱紫云山)下,是東漢末年嘉祥武氏家族墓葬的雙闕和四個石祠堂的裝飾畫。其中以武梁的祠堂為最早,故名。現存畫像石四十三塊,畫像石多用減地陽刻法,雕刻精細,造型生動。畫像內容豐富,取材廣泛,包括歷史人物﹑歷史故事﹑孝義故事﹑列女故事﹑神話傳說和各種車馬出行﹑宴筵樂舞﹑庖廚﹑水陸攻戰﹑祥瑞災異等,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東漢時期的社會狀況﹑風土人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不僅是精美的古代石刻藝術品,也是研究東漢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
基本解釋
東漢石刻畫像。在今山東·嘉祥縣·武翟山(舊稱紫云山)下,是東漢末年嘉祥·武氏家族墓葬的雙闕和四個石祠堂的裝飾畫。其中以武梁的祠堂為最早,故名。現存畫像石四十三塊,畫像石多用減地陽刻法,雕刻精細,造型生動。畫像內容豐富,取材廣泛,包括歷史人物、歷史故事、孝義故事、列女故事、神話傳說和各種車馬出行、宴筵樂舞、庖廚、水陸攻戰、祥瑞災異等,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東漢時期的社會狀況、風土人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不僅是精美的古代石刻藝術品,也是研究東漢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辭典解釋
武梁祠畫像 wǔ liáng cí huà xiàng ㄨˇ ㄌㄧㄤˊ ㄘˊ ㄏㄨㄚˋ ㄒㄧㄤˋ山東省嘉祥縣武宅山漢武氏墓前的武梁祠中,有石室,四壁上刻有古人的事跡和畫像,稱為「武梁祠畫像」。畫像以小字八分書題記姓名,所畫細筆鉤勒,極為工致。
武梁祠畫像
東漢石刻畫像。在今山東嘉祥縣武翟山(舊稱紫云山)下,是東漢末年嘉祥武氏家族墓葬的雙闕和四個石祠堂的裝飾畫。其中以武梁的祠堂為最早,故名。現存畫像石四十三塊,畫像石多用減地陽刻法,雕刻精細,造型生動。畫像內容豐富,取材廣泛,包括歷史人物﹑歷史故事﹑孝義故事﹑列女故事﹑神話傳說和各種車馬出行﹑宴筵樂舞﹑庖廚﹑水陸攻戰﹑祥瑞災異等,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東漢時期的社會狀況﹑風土人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不僅是精美的古代石刻藝術品,也是研究東漢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武】:1.關于軍事的(跟“文”相對):武器。武裝。武力。2.關于技擊的:武術。武藝。3.勇猛;猛烈:英武。威武。武火。4.姓。5.半步,泛指腳步:繼武。踵武。見〖步武〗。
【梁】:1.架在墻上或柱子上支撐房頂的橫木:房梁。2.橋:橋梁。3.物體中間隆起成長條的部分:鼻梁。山梁。4.朝代名。1.南朝之一(502—557)。蕭衍滅南齊后建立。建都建康(今南京)。國號梁,也稱蕭梁。為陳所滅。2.五代之一(907—923)。朱溫滅唐后建立。建都汴(今河南開封),國號梁,史稱后梁。為后唐所滅。5.戰國時魏國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后,改稱梁。
【祠】:祠堂:宗祠。武侯祠。
【畫】:1.劃分、區分。《左傳?襄公四年》:“芒芒禹跡,畫為九州。”《文選?顏延之?應詔讌曲水作詩》:“幙帷蘭甸,畫流高陛。”2.設計、籌謀。同“劃”。《文選?揚雄?解嘲》:“曾不能畫一奇,出一策。”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六齣》:“虧了夫人侯氏,有膽有謀,昨夜畫定計策。”3.繪圖:“畫一幅風景。”《晉書?卷九十二?文苑傳?顧愷之傳》:“愷之每畫人成,或數年,不點目精。”4.簽署、簽押:“畫押”、“畫供”。5.終止。《論語?雍也》:“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6.圖、圖像:“山水畫”、“人物畫”。宋?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詞》:“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7.量詞。計算文字筆畫數的單位:“亞這個字有八畫。”8.姓。如明代有畫芳。9.清楚、整齊:“整齊畫一”。
【像】:1.比照人物制成的形象:畫像。塑像。肖像。2.從物體發出的光線經平面鏡、球面鏡、透鏡、棱鏡等反射或折射后所形成的與原物相似的圖景。分為實像和虛像。3.在形象上相同或有某些共同點:他的面貌像他哥哥。4.好像:像要下雨了。5.比如:像大熊貓這樣的珍稀動物,要加以保護。6.姓。